2008年8月16日 星期六

從圖畫書到動畫----以「微笑的魚」為例

石昌杰
C.Jay Shi
..
演講摘要Abstract
..環視日本動畫的成功,有一項重要的因素就是取材與改編受歡迎的漫畫。然而長年以來,台灣自製動畫影片的努力前仆後繼,卻鮮少見到在商業利潤與藝術創作之間維持平衡的代表之作。因此,我個人和一些業界的朋友,懷抱著一份理想,認為台灣如果真的想製作商業與藝術水準兼顧的動畫,改編廣受大眾歡迎的幾米繪本絕對是一項絕佳的選擇。
..
..本演講內容將從動畫歷史脈絡介紹日本、美國、歐洲改編漫畫、圖畫書為動畫的知名案例,再以「微笑的魚」為實例,描述從台灣知名圖畫書/繪本,改拍製作動畫短片的動機、歷程與心得。最後,也將簡略介紹台灣年輕創作者的新展望。
..
大綱:
..動畫歷史回顧:改編漫畫、圖畫書成為動畫的知名案例
..從圖畫書到動畫----以「微笑的魚」為實例分析
..申請電影短片輔導金(Apply the funding from GIO)
..團隊重組(Re-Team up)
..前製作業與挑戰(Preproduction & the challenge)
..製作過程與障礙(Production & the obstacle)
..後期製作與加值(Postproduction & the plus)
..行銷與得獎肯定(Distribution & the recognition)
..小結心得(The lesion)
..
從圖畫書到動畫----以「微笑的魚」為例
From Illustration to Animation----using “A Fish with A Smile” as example
石昌杰
C.Jay Shih

..演講內容
..
..前言
..筆者個人在台灣從事動畫影片創作的時間,開始於1982年時。當時,台灣普遍的社會觀感,都將動畫視為卡通,或者幼兒教育的影片。進入九○年代以後,當我個人在美國專研電腦繪圖、與視覺傳播,於1992年取得碩士學位回台之後,台灣大多數民眾的觀念,又將動畫與3D電腦動畫劃上了等號。
..
..由於台灣的金馬獎國際影展,從八○年代末起,開始介紹國外的動畫影片;2003年起,完全以動畫為節目焦點的台灣國際動畫影展也正式開跑,民眾觀賞動畫影片的經驗增加,眼界日益開闊。時至今日,社會大眾的觀念改變,已很少將動畫僅僅視同為卡通,或者3D電腦動畫。
..
..2000年以後,台灣政府意識到韓國政府在輔導創意內容產業的成功,於2002年喊出兩兆雙星的計劃,意圖挹注大量輔導金,獎勵數位內容產業,這其中也包括了動畫電影長片的拍攝補助。幸運的是,在台灣長期受到漠視的動漫產業,終於得到政府挹注資金獎勵;相對不幸的是,動漫被視同明星產業的同時,也被賦予了以利潤為導向的期許。在這樣的環境氛圍裡,似乎不賺錢的動畫“創作”,都顯得奢侈。
..
..舉一個親身的例證是,我個人曾經任教過的台南藝術大學音像動畫研究所,雖然培植了不少獲得國際影展肯定的年輕動畫創作者,有些業界的朋友還是質疑,該校所畢業的學生似乎只會製作曲高和寡的動畫藝術片,對於產業界沒有多少的幫助。接受到這樣的批評,我也進一步反省自己教學的方向與創作的取向。認真回想起來,這些心情的反芻,可以說是我個人投入製作動畫電影短片《微笑的魚》的遠因。當時隱約覺得︰製作一部在商業利潤與藝術創作之間維持平衡的動畫作品,彷彿是一種自我期許與使命感。
..
..不過,談到推動製作《微笑的魚》的真正起因是發生在2002年,第一位功臣,則是前景娛樂公司(Flashforward Company)的黃茂昌先生。當時,黃茂昌先生詢問我一些意見,就台灣自製動畫影片的機會與可能性表示關心;基於製片人的市場敏感度,他特別提出將幾米繪本改編成動畫電影的構想。當時我個人非常贊同這樣的想法,環視日本動畫的成功,有一項重要的因素就是取材與改編廣受歡迎的漫畫。雖然,幾米的繪本,並不是通俗的漫畫,在華人地區,甚至亞洲地區,卻都有著龐大的讀者。當然,最主要牽動我想投注的動力,還是幾米繪本的特色與品質;幾米的繪本一向充滿著清新之氣,與雋永的詩情畫意,相當適合改編成動畫。
..
..從漫畫、圖畫書到動畫----相關文獻探討
..談到從漫畫、圖畫書改編成動畫的歷史,可說是淵源流長。
..
..先舉鄰近國日本為例,被視為日本動漫之神的手塚治虫,可以說是日本漫畫改編成動畫的鼻組。手塚治虫先是以相當具有電影分鏡的手法,表現在連環漫畫上,帶動漫畫風潮。1961年,手塚治虫成立“手塚治蟲製作動畫部,隔年製作第一部卡通動畫作品《街角的故事》。1963年,手塚製作日本第一部電視黑白卡通《原子小金剛》,並於富士電視台放映。此後,手塚治虫不斷有動漫作品問世,諸如:《森林大帝》、《海王子》、《三眼神童》等,並屢獲國內外大獎,堪稱日本漫畫改編成動畫的成功實例,也是世界上動漫作品最多的大師。
..
..翻開美國的動畫史,大部分的美國動畫先驅者,例如:John Randolph Bray、Winsor McCay等人,也都是漫畫專欄作家。麥凱在1903年畫了43個星期的週日連環圖,《菲烈士‧菲德話說蔭圃叢林》(Tales of the Jungle Imps by FelixFiddle),為他的漫畫生涯開啟了一扇大門。不多久,旋即被紐約先鋒報(New York Herald)和電信晚報(Evening Telegram)的報老闆詹姆士‧高登‧班尼特(James Gordon Bennett, Jr.)延攬至紐約,為其效力。在此時期,他膾炙人口的代表作有1904年的《小三米打噴嚏》(Little Sammy Sneeze)、1905年的《饑餓的荷莉呆》(Hungry Henrietta)、《乳酪迷的夢》(Dreams of Rarebit Fiend)和《小尼摩遊夢境》(Little Nemo in Slumberland)等。由這些逢週日登載的漫畫專欄,我們一方面看到麥凱的幽默和畫圖才能,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他對生活細緻的觀察和豐富的想像空間。
..
..結合想像力和可愛角色的《小尼摩遊夢境》,不僅為麥凱帶來空前的成功,更為其事業開拓了另一番氣象。麥凱先是將其漫畫搬上舞台,繼之踏入動畫領域,將《小尼摩》拍成動畫短片。1911年完成後,首映的結果,出奇地熱烈。
..
..由佛萊雪兄弟於1919年自組的「出於墨水瓶公司」(Out of the Inkwell, Inc.),於1927年更名為「佛萊雪片廠」(Fleischer Studio)。早期創造出「可可小丑」(Ko-Kothe Clown,1923年被命名),與「貝蒂」(Betty Boop)等知名卡通明星。電視卡通時代,更因將美國知名的漫畫《超人》(Super Man)改拍成系列影集,一炮而紅,締造美國動漫佳績的里程碑。
..
..歐洲地區的動畫發展,雖然比較傾向藝術層面,不若美國、日本,擁有勢力強盛足以席捲全球的動漫產業;然而,依然出現尚‧杰羅‧莫比斯(Jean Giraud Moebius)這樣的漫畫設計家,以其獨具個人藝術特色的漫畫,影響了好萊塢的娛樂工業。許多知名的好萊塢科幻電影,諸如:《沙丘魔堡》 (Dune),《電子世界爭霸戰》 (Tron,1982), 《無底洞》 (The Abyss,1989) , 《第五元素》 (The Fifth Element,1998)等,都或多或少受到莫比斯漫畫的啟發與影響。莫比斯本人也曾全程參與了,法國動畫導演赫內‧拉盧(RenéLaloux)的知名動畫電影長片《時光大師》(Time Masters),擔任其美術設計。
..
..1978年由Hamish Hamilton出版的「雪人」(The Snowman),是英國人Raymond Briggs廣為人知的代表作品。從小就希望成為漫畫家的Raymond Briggs,從藝術學校修畢古典藝術後,選擇了繪製圖畫書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夢想。而他為了讓此繪本保有童趣,使用了色鉛筆媒材;淡彩的筆觸,輕輕柔柔,就像故事一樣,給人宛如微風輕撫臉龐的感受。1982年時導演Dianne Jackson和製片John Coates將「雪人」改拍成29分鐘的動畫影片,立即接受到廣大的回響。1983年時,「雪人」還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動畫影片的提名。
..
..總而言之,同樣歸屬於視覺藝術領域的漫畫與動畫,一靜、一動,相互交流借取內容的現象,實在不勝枚舉。無論在日本、美國、或歐洲,動畫業界都將漫畫視同取之不盡的資源寶藏。
..
..反觀台灣,早年雖然有不少前輩投身漫畫創作;然而,1966年時台灣編譯館,頒佈了「編印連還圖畫輔導辦法」等相關審查法令,大肆進行漫畫內容審查。此項制度的實施,導致台灣漫畫人才的創意受到嚴重的箝制。這樣的現象,一直持續了十幾年,使得台灣漫畫的東山再起,舉步惟艱。
..
..一九七○與八○年代,台灣的動畫產業開始萌芽發展,由影人公司與宏廣公司,分別引進了日式代工與美式代工技術。相對而言,自製動畫的資源更顯得相當困窘。當時,中華卡通與遠東卡通公司,分別就中華文化題材與漫畫題材,進行取材改編成動畫長片。一九八○年代初,遠東、龍卡通,宏廣等公司,著眼於漫畫風行的商機,紛紛改拍港台知名漫畫成為動畫電影長片,諸如:《七彩卡通老夫子》、《烏龍院》、《牛伯伯與牛小妹大鬧鑽石城》等。可惜這一波趕拍搶拍的風氣蔚然成風,自製動畫長片的品質立即遭受觀眾的質疑,票房也慘遭無情的挫敗。八○年代中期以後,至九○年代初期,台灣自製的動畫電影長片因此消聲匿跡。九○年代時,台灣新聞局開始實施電影輔導金制度;連帶地,動畫電影長片也應運而生。不過,唯一將動畫改拍成動畫的案例,似乎也只有漫畫家林政德的《YOUNG GUN》。
..
..面對周邊資源的困窘環境,以及沒有太多前輩的經驗足以學習的情況下,如何將圖畫書《微笑的魚》改編成雅俗共賞的動畫,於是變成了製作團隊的嚴肅課題。
..
..從圖畫書到動畫----以「微笑的魚」為實例分析
..以下將以《微笑的魚》的製作歷程、步驟與心得,當作案例,分享從台灣知名圖畫書/繪本,改拍製作動畫短片的經驗。
..
..一)申請電影短片輔導金(Apply the funding from GIO)
..儘管幾米的知名度高,我個人的資歷在台灣也為動畫專業領域所肯定,但是好事多磨,從獲得墨色公司授權同意製作動畫開始,到正式開拍期間,申請補助金的過程,其實也經歷了不少的波折;期間,包括申請台灣經濟部工業局雛型獎的失利,與專案成型中途,工作夥伴放棄參與的種種不順。
..
..過程中比較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尾時,在黃茂昌先生的努力下,金馬國際影展允諾出資製作,以幾米繪本風格為表現的影展片頭。當時,我們邀請了飛普公司郭浚明先生下海主導2D動畫的表演與繪製,還有南藝的王英龢同學擔任3D動畫背景的構圖與製作。整段動畫片頭以《向走左向右走》為創意發想,為時短短45秒。但是,整支片頭的製作規格完全比照一般35米釐電影的業界標準,尤其是後製聲軌的處理,還獲得杜篤之先生的友情贊助,處理成杜比身歷聲音響,可以說是幾米繪本改拍動畫的初步試探。等到了2003年,我們總算申請到新聞局的短片輔導金,和台北市文化局的補助,終於正式開始了《微笑的魚》動畫短片製作。
..
..二)團隊重組(Team up)
..然而,得到輔導金之後,才真正是製作影片的挑戰開始。首先,製作團隊面臨重組的問題,有的朋友甚至想將部份的製作流程移往大陸。我個人立場比較尷尬的是,當初申請輔導金的初衷,就是想以台灣的在地人才發展自製的動畫。與大陸人才合作,大可以擺在製作動畫電視影集,或者動畫電影長片等大型製作,《微笑的魚》到底還是一部需要多加嘗試表現技法的短片。完全留在台灣製作,儘管人工成本較高,但是絕對有利於整體團隊面對面的溝通。很慶幸的是,經過幾次的開會之後,製作團隊總算大致敲定,完全以台灣的人才為班底:林博良導演的青禾公司,與段亦倫導演的班門,各自負責2D動畫與3D動畫的製作;我個人則負責總導演的工作,協調2D動畫與3D動畫的整體表現。
..
..三)前製作業與挑戰(Preproduction & the challenge)
..一般民眾在觀賞圖畫書(包含漫畫),和動畫作品時,其實不太區分之間的差別。然而,負責改拍的導演,卻必須非常自覺兩者之間的差異性。看圖畫書時事實上是讀者自己在掌握閱讀時間的進度:然而在觀賞動畫影片時,則是導演全盤掌握每個畫面的時間與空間,包括畫面的精緻度,甚至影片的音響與音樂時間,幾分幾秒都是導演所掌控的。因此製作故事版(story board),與動態腳本(motion board或是animatics),就變成了有利於團隊溝通,不可缺乏的步驟。
..
..微笑的魚》總共製作了三十幾個動態腳本,主要有三次戲劇性的修改。實際執行過程當中,我和林博良導演,段亦倫導演之間的互動,採取的是開放、平等的態度來容納大家的意見。等到版本就緒需要決定性的意見時,就會邀請幾米親自出席製作會議,由幾米來做最後認可。幾米本人通常也會在製作流程中幾個關鍵性的轉折點,適時的加入自己的意見。
..
..每位導演也都有各自的詮釋角度和貢獻,故事的詮釋過程中我比較注重安插故事的動機,譬如說設想男主角幾個比較落寞的場景與情節,安排了《向走左向右走》的情侶一起觀賞魚群,對比出單身中年男子的寂寞。另外,也想更動一些故事的枝節,像是故事中間的戲劇轉折,換成主角本身在自己夢中變成像魚一樣在大魚缸裡,被很多人看著他光溜溜的,我個人覺得這樣的安排會接近佛洛依德的心理學說。甚至,直覺認為很多人曾經在夢中夢見自己一絲不掛的模樣,感到難為情,猜想這樣的戲劇衝擊性應該比較大。然而,畢竟《微笑的魚》的原始創意歸屬於幾米,開過故事腳本演說會議後,我和大家一致決定以尊重原著為改編動畫的最高指導原則。
..
..然而,相當難能可貴的是,從不同的詮釋角度中,我也洞悉到各家所長。譬如說,我個人就發現幾米本人,非常擅長製造「奇蹟片刻」,所謂的Magic Moment。有幾場添加進來的小橋段,像是小貓跳上窗台,探視著主角在夜裡漫遊街道,彷彿心有靈犀一般。又或者是,主角走到橋上,路燈一盞一盞接續發光發亮的喜悅----等等。當然,如果「奇蹟片刻」放置太多,難免會讓劇情顯得太過賣弄。有幾場主角飛上星空俯看城市的情節,最後又從動態腳本修正中剔除。
..
..由於輔導金機制明定有著交片的期限,本片動態腳本的製作也就一直延續到製作期間,不斷地修正。
..
..四)製作過程與障礙(Production & the obstacle)
..進入製作期時,由林博良導演帶領著青禾公司的工作夥伴,開始進行角色表演的繪製。為了確保忠實呈現幾米的繪本原貌,原畫師與動畫師都以傳統的紙張繪製,刻意保留手工的趣味性。與飛普製作金馬獎動畫片頭《美麗記憶》時比較,這次有些不一樣的嘗試:飛普運用的是分層(layer)設色,看情況加上些許blending的處理;青禾則是把幾米繪本的手繪質感,掃描進電腦,運用photoshop軟體,或將檔案設定成筆觸,或以stamp工具,為動畫角色上色,最終得以保留幾米繪本的原味,堪稱相當費工與用心!
..
..段亦倫導演所帶領的班門團隊,負責執行motion board、以軟體MAYA製作3D城市模型、設定攝影機運動,並將2D的人物表演合成處理等工作。同時之間,還必須運用After Effects處理特殊的光影效果。最難能可貴的是,背景的貼圖與算圖處理(rendering),為了搭配幾米的手繪風格,刻意地設計成插畫的效果,對於故事的情緒鋪陳,增色不少。
..
..製作過程當中,幾乎是影片將近完成的階段時,卻有一度整個工作就陷入了膠著。因為,《微笑的魚》雖然幸運地獲得了輔導金的補助,卻也受限於合約中限期完成的壓力;然而,幾米對於即將完工的影片,卻還是覺得缺乏了一點味道,不盡滿意。當時,大家倍感壓力之外,也重新思索如何讓影片更加出色。最後,在申請延期的情況下,班門公司徹夜加班,添加了好幾個原先不在分鏡表裡的過場鏡頭,也就是現在最終版本裡,主角發現城市之美的幾個主觀鏡頭。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完成後的影片,果然將主角意識甦醒,重新發現城市之美與生活之美的心境轉折,更加細膩的以視覺畫面呈現出來。
..
..五)後期製作與加值(Postproduction & the plus)
..談到後製階段,音樂和聲音的製作表現,也都為本片加分不少;陳建麒動人的音樂,不費吹灰之力地讓人沈浸影片當中。名列台灣新電影健將中的錄音大師杜篤之先生,再度為本片錄製身歷聲杜比音響。現代沖印公司,則以回饋新聞局數位器材補助案的價格,打折為本片由電腦圖檔輸出轉印成電影膠片,有利於以最佳的影像品質,報名參展各大國際動畫影展。
..
..在商業行銷管道上,一般而言,不到十五分鐘以內的動畫藝術短片,是極度困難以單片方式行銷到市場上的。長期為幾米處理商品授權的墨色公司,於是與金革唱片公司達成商務合作協議,由金革以CD唱片與DVD動畫影片,包裝成雙片合輯的方式販售,讓買家擁有物超所值的感受,也突破了動畫藝術短片行銷上先天的侷限。
..
..六)行銷與得獎肯定(Distribution & the recognition)
..《微笑的魚》完成後,在前景娛樂公司的積極報名參展下,受邀參加了不少影展,尤其是兒童類的影展,相當受到歡迎。這幾年之間,就連續獲得了香港電影節的最佳創作短片獎,漢城卡通動畫節的最佳網路動畫獎,還有柏林影展兒童影片競賽單元的評審團大獎,亞太影展最佳動畫影片等榮耀。美中不足的是,在台灣幾個指標性的影展,諸如台北電影節、金馬獎競賽卻颯羽而歸。嚴格檢視起來,可能是這部短片嘗試著維持幾米的風格,少了一點點導演們可以發揮的原創性。但是當初如果為了導演們的原創表現,進而更動太大,又得思考繪本讀者面對幾米動畫失去幾米味道時,感受上的落差,說起來實在是製作這部改編動畫時最為兩難的宿命。
..
..七)總結心得(The lesion)
..平心而論,動畫還是表現出了原本繪本需要讀者發揮想像力的地方。譬如說,繪本原本僅以一行字描述主角心情:「森林裡真適合玩躲貓貓的遊戲,而我的朋友都躲到哪兒去了呢?」;在林博良導演的建議下,我們最後以變形(morphing)的表現手法,讓主角變身為小時候的身軀,回到童年歡樂的時光;不多久,卻又旋即回復大人之身,一臉悵惘。這樣細微的改拍設計,也真正說明了動畫和圖畫書的表現手法差異。圖畫書是可以大量留白的,往往只要幾幅具有韻味的插圖,和雋永的文字,提供讀者想像即可。然而,動畫隨著分分秒秒推展故事,儘管也可以留白,但是相對而言,卻需要更豐富的視覺訊息去刺激觀眾想像。
..
..很多親近我的朋友,都會好奇問我:到底《微笑的魚》算是我個人的作品,還是幾米的作品?對於這個問題,我的想法是:《微笑的魚》原創當然是幾米的,而這部動畫片的製作誕生,對於我而言,比較像是一次借腹生子的創作過程。即使原始創意的精子與卵子並不是來自自己本體,但是我個人孕育影片的投入,與期待的心情,不折不扣的像是一位出借子宮的代理孕母。
..
..除了幾米的原創精神之外,本片最大的成功關鍵,應該是把台灣的專業菁英團隊結合在一起,才得以作出這部清新動人的動畫短片。製作團隊中每個成員各司其職的表現,與合作的態度,也才是決定這部影片最後成績的基石。希望這部短片能像片尾的旭日一般,照亮了整座城市的活力與前景,是一天美好的開始,不斷激發出華人自製動畫影片的後續潛力!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