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珮淳
.
.
前言
..我的「回歸大自然系列」創作乃再現人造、人工、複製、數位、虛擬等文明的產物與現象,以反思「都會」與「科技」文明與大自然的對立性。在《生生不息、源源不斷》、《景觀、觀景》、《寶貝》等系列中,企圖以「非自然」的壓克力媒材與數位圖像創造人造自然,以再現「都會文明」的艷麗、生硬與不自然;又在《捕捉》、《夏娃Clone#2》與《創造的虛擬》等系列中,以科技的符號、數位影像與電腦互動程式,呈現「科技文明」的冷漠與人工生物的虛幻,此種「反」訴求的手法,是與其它以自然媒材討論自然議題,或以科技媒材表現科技潛力的作品最大不同之處。
..
..
女性與大自然
..由於我過去的創作是以女性的觀點批判父權文化,因此一些學者也從性別角度來分析我的「回歸大自然系列」作品,認為我是以「母性」來關懷大自然,而生態女性主義的論述的確也著墨到自然╱文明、女性╱男權的對立關係,認為文明科技是破壞「大地之母」(Mother Nature)的父權文化。辛金順在〈子宮迷圖〉一文中指出:「女性」與「自然」之間存在一種難以言喻的祕契,宇宙如子宮般隨著生命的脈動而運轉,無限的生機也隨著四季循環不已。女性的柔弱與感性的情質,與文明的理智、剛強與侵略的特性相反,且形成了生養╱強暴、自然╱文明、女性╱男權、自我╱他者的二元對立。因此,女性主義者自然地將父權社會的宰制與壓迫模式,延伸到文明科技對自然生態大肆侵占、掠奪與破壞的關係上,而這樣的論述,不但展現著對父權的抵制,而且是一種回歸到生命內在的省思,以尋找自我存在價值。
..
..
陳香君在〈閱讀林珮淳的「回歸大自然」系列〉評論:
..在資本主義的龐大機制下,控訴人們對於自然的濫用誤用,如同在父權制度的緊密邏輯裡,要揭示人們對於女性「女性」 這個《集體位置》的剝削一樣,必須要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決心。在林珮淳過去幾年得作品脈絡裡,我們可以明確的看到這樣的勇氣和企圖。從《女性詮釋》系列和《蛹》系列裡自述性的尋找自我做為女人的位置,演變到《相對說畫》裡控訴台灣、歐美資本主義與父權意識型態對於女性身體的宰制和剝削,乃至《黑(哭)牆,窗裡與窗外》與《向造成228台灣歷史大悲劇的當局者致意》裡抗議國家機器與父權制度不當統治對女性造成的傷害,以及到《經典之作》裡解構中國孔教意識型態對於女性主體的限制與戕害等等,完全體現了藝術家從女性主義角度出發,尋找女人發聲位置,以及反思主流機制與意識型態如何影響主體性格的嘗試。在「回歸大自然」系列一《源源不斷‧生生不息》和《景觀‧觀景》中,藝術家的女性主義關懷,在自然生態保育上找到了出口。這除了是女性主義者干預生態環境機制的一個行動之外,也是出自性別經驗的一種省思。和很多人一樣,藝術家視自然為「大地之母」(Mother Nature),孕育著萬物的生命。這可說是一種性/別的隱喻,自然變成了「女人」或「女體」,而人類對自然的予取予求,正隱含著社會剝削「女人」、「女體」的關係,於是,我們很清晰地看到藝術家創作生涯中,女性主義意識型態上的承接與延續。
..
..
生命的體認
..在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芮氏規模7.3級的強烈地震,雖只有二十幾秒的搖震,卻撼動了整個台灣島,也幾乎毀掉了大半的中台灣。「921大地震」震醒了我的良知,若不是目睹這場大浩劫,我也難以真正體認「走出文明、回歸伊甸;回到起初,來到終點」的真諦(1997年列國先知洪以利亞就帶出「伊甸家園」劃時代的信息,要神兒女離開文明的挾制,回到神起初要與人同住的伊甸境界。)當我領悟了人與大自然與創作主的關係後,終於明白了人類所有的問題如:性別不平等、強權欺壓弱勢、戰爭悲劇、社會與政治亂象等,都是因著人性的自私、自大、不敬畏神,甚至違反大自然定律的驕傲心態所造成的。王燕在《千年論壇》一書中寫:湯一介教授對「全球倫理」的構想,認為人類的自私造成人自身身心的分裂,二十世紀可以說它是一個飛速發展的世紀,是一個對人類的財富有巨大積累的世紀,但是它同時又是一個使人類遭受到非常深重苦難的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雖然造福了人類,但是同樣破壞了自然、破壞了人和自然的和諧,又由於對利益和權利的爭奪,就造成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對抗、甚至於戰爭,而對金錢的追求,造成了人們物質欲望的不斷膨脹,這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於一種非常緊張的狀態,這樣就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因此,我領悟了人類若能敬神愛人,且照著自然的定律過生活,就可降低紛爭、歧視、欺壓的問題,也能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
..
都會文明的省思
..「都會」是人類經濟活動的聚集所在,它可以代表人類文明的縮影、繁榮的指標、消費的核心與人類慾望的聚點等。都會的發展與大自然是對立的,都會的文明正侵略著大自然的生存與延續,都會發展到那裡,大自然就會被迫害到那裡。因此,為了突顯「都會」與「大自然」之間強烈的對比,我將代表都會的「廣告招牌」壓克力燈箱與大自然的三個圖像(天、地、海)結合,而開始了一系列的創作如《生生不息、源源不斷》、《景觀、觀景》、《寶貝》等。
..
..
陳宏星在<當代藝術中美麗發光的省思:林珮淳創作之光>一文中評論:
..林珮淳近幾年來的作品充滿了誘人的色彩,使得觀者像受到光所吸引的飛蛾,不自覺地就撲向作品中的發光體,並為其中的形影所迷眩。……長期耕耘女性主義藝術的林珮淳對於權力結構當然是敏感敏銳的。但她在從事批判時所使用的語彙一直都不是直接的控訴,而是採取婉約的反諷方式,用美麗的表象來吸引觀者的觀注,而非以教條說理把他們嚇走。林珮淳會開始大量使用光作為創作的要件,是起源於廣告燈箱的靈感:城市中大大小小的廣告燈箱是消費文化的主要載體,從品牌的建立與傳播,到對消費者所觸發的購買慾,廣告燈箱一直扮演著慾望的集散地,是一具操縱著消費及被消費的發光體。借用了廣告燈箱發光的形體,林珮淳創作了許多美麗的發光系列,為數可觀且極具吸引力的發光體誘惑著觀眾,並引發我們的美感經驗。由於人們早已習慣了廣告燈箱,所以對於它所承載的表象人造自然也不會感到不自然。林珮淳想批判的就是這習慣性的致命吸引力,但方法是製作更多的火光,讓飛蛾般的觀眾繼續撲上來。……在耀眼絢麗的光背後,在美麗表象的最底層,潛藏著是林珮淳一顆憂慮的心。對人類因科技所引起的自傲,以及對自然界所帶來的破壞與消耗,藝術家一直是忐忑不安的。或許因為她是位虔誠的信徒,而在上帝所希望救贖的世界中,人類的自傲是不被允許存在的。『光』在其創作中就濃縮了上述所有的複雜心態:是美麗與自傲的來源,但同時也是創作者反省美的工具。
..
..
四、科技文明的省思
..2001年我轉任執教於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我驚訝發現新一代的年輕人對科技產物有龐大的依賴與追求,電腦工具猶如他們的雙手,網際網路是他們生活中的活動空間。其實人類靠著電腦科技的力量(power),大膽發展所謂的「未來世界」或「網路科技世界」,認為電腦已無所不能,透過晶片、IC板、網際網路、電腦程式……做複製、虛擬、操控、監視、培育等工作。人類藉著科技企圖挑戰創造主的原創,如基因改造工程與複製工程,雖已威脅到人類與大自然的生存與倫理,但自私的人性只想無止境的追求功利與滿足創造慾望。
..
..〈人類倫理尷尬面對科技挑戰〉一文中指出:「克隆技術」可能導致的生態混亂,在1997年法國宣佈世界首個名叫「夏娃」的克隆女嬰已經降臨人世,這一驚人消息傳出後,國際科學界、宗教界和各國政要強烈指責和憂慮,然而基因複製的工程仍然繼續往前,甚至於2007年英國政府又允許「人」與「獸」基因複製實驗等。人類藉著科技繼續的違反自然定律、逆天行道,相信透過科技可以解決一切,這種「人定勝天」的觀念帶給人類無窮的禍害,科技如同脫疆之馬難以被控制。李桂花在〈當代科技發展前沿問題的哲學探討〉認為:「科學技術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創新活動的結晶,是人類文明的基石。」足見科技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衝擊與影響,因此我之後的作品加入了數位動態影像與3D動畫元素,甚至開始尋找更高階的電腦程式來輔助,企圖以虛擬的影像與「即時互動」的機制來表現一種猶如人工生命的假象,邀請觀眾進入互動的場域,以反諷人工生物的虛幻,作品系列如《捕捉》、《夏娃Clone#2》與《創造的虛擬》等。
..
..
曾鈺涓在<控制幻影—談林珮淳之《創造的虛擬》作品中之科技警訊>一文中評論:
..《創造的虛擬》以簡單直覺的互動介面、美麗的3D視覺影像以及空間氛圍的營造,讓參與者在觀看初始,驚豔於3D視覺畫面的絢爛,並沈溺於互動過程中的愉悅感。達到藝術家藉科技創造之表象趣味性,吸引參與者與之互動,以傳達其科技批判意識。……影像是吸引觀眾與之互動的要素,空間氛圍是醞釀觀者心態轉變的催化劑。當參與者在參與互動過程中,從選擇進入與戴上白手套的過程,即踏入林珮淳所設下的陷阱,引導參與者產生具控制主導力量的想像,並醞釀促使參與者從旁觀態度,轉而為具控制力量的控制者,在面對觸控螢幕中的蝴蝶個體,以造物者的心態進行新蝴蝶物種的變態創造。參與者在心理感知上呈現角色錯置與控制快感,是林珮淳隱藏於螢幕中超真實炫麗影像之後,所欲批判的真實意義。
..
..
結語
..人類雖依靠自己的智慧有限的認識了自然的奧秘,但人類應該因此而更加敬重創造主。其實科學家們可從基因工程科技看到創造主的偉大,單從了解核酸複製的能力,就足以令人對造物主心生敬畏。克隆技術、網路的虛擬空間對現實生活的蠶食,已使人類對科技愈難以駕馭。人的本性原就是伊寓於自然世界的,人類不能以知性的方法窮盡對自然界的認識而加以變造和控制,更不可肆無忌憚地進行掠奪,因大自然終將反撲,而我的作品正是以再現都會與科技文明的美艷與虛擬,提醒人類反思其背後的假象與危機。
..
..
參考文獻:
1.廖永來,《記憶.921》,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0。
2.基督靈恩佈道團,〈走出文明、走進大自然〉,《與大自然交流》,錫安山,台灣。
3.辛金順,〈子宮迷圖〉,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jul/6/life/article-1.htm,2004/7/21
4.王燕,《千年論壇》,http://www.chinakongzi.net/2550/gb/jxyj01.,2004/8/20。
5.李桂花,〈當代科技發展前沿問題的哲學探索〉,吉林大學,吉林省,http:// www.jlpopss.gov.cn/news/template.asp ,2004/8/15。
6.丁智勇,常燁,〈人類倫理尷尬面對科技挑戰〉,http://news.xinhuanet.com/st/2003-01/02/content_676767.htm,2004/8/5。
7.翟本瑞,〈虛擬社會學的虛擬社會基礎〉,《網路文化》,楊智出版社,台北。
8.陳香君,〈閱讀林珮淳的『回歸大自然』系列〉,《林珮淳個展》,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000。
9.陳宏星,<當代藝術中美麗發光的省思:林珮淳創作之光>,《藝術認證》雙月刊,高雄市立美術館,8月號,2007。
10.曾鈺涓:<控制幻影—談林珮淳之《創造的虛擬》作品中之科技警訊>,《藝術欣賞》雜誌,4月號,20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