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伯賢博士.
副教授
工藝設計系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
..
..摘要
..本文從社會史學的角度觀察觀臺灣對於當前科技衝擊的適應,探索現代科技,尤其是電腦科技如何影響藝術教育之發展。主要討論議題著重於中小學現行的九年一貫制課程如何面對電腦科技的衝擊,並回應在課程改革以及教學實務的改進上。
.
關鍵字:電腦科技、藝術教育、九年一貫制課程
..
..前言
..當代電腦科技的發展對世界帶來莫大的影響。從某些觀點來看,科技似乎是一切價值的中心。原本我們深信,是人類的靈魂決定了我們世界的模樣;但是誠如StephenBertman(1998:24)所言:科技正以幾何級數向前邁進,而其對於文化影響則相應地快速增加。在二十一世紀初,臺灣這一個大約只有一萬四千平方英里、兩千多萬人口的小島國家,也正表現其決心擁抱科技衝擊的浪潮。在整個過去幾世紀臺灣社會展示高度的適應力,面對外來政治與文化入侵的衝擊。此適應力建立在其獨特的社會歷史背景上,進而產生出一股吸收科技潮流的活力。
..
..臺灣對電腦科技適應力的社會歷史探討
..臺灣社會在回應全球電腦科技發展趨勢能夠如此快速,主要有三個因素:第一是源自於歷史所形成對於外來文化的融合力;第二是由於既有的島國經濟型態的影響;第三則為臺灣人民長久以來對於教育的重視。
..
..一、文化層面的探討
..在標題為「當代臺灣文化現象」的論文中,Shu-Lun Jhan(2000:60)認為造成臺灣社會變遷的要素主要源自於外來因素。這些外來因素,根據Ching-Song Shen(1990:108-109)的看法,包括四個文化系統:
..由早期中國移民輸入的傳統中國文化與民族宗教信仰。
..由殖民國家引入的外國文化。
..工業化產生的文化動力。
..來自西方先進國家的當代文化影響。
..Shen的看法忽略了臺灣原住民的存在。不過,在十七世紀以前,中國人已經移民定居臺灣。在十七世紀早期與中葉,西班牙人與荷蘭人分別占領臺灣十三年與三十七年。1661年以後中國取得對的統治達兩百多年,直到1895年清朝將割讓給日本。1911年中華民國推翻清朝,臺灣仍然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向盟軍投降,中華民國政府取得臺灣統治權。1949年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遷到臺灣。
..
..此歷史的軌跡說明了臺灣文化內涵的複雜性。基本上,中國文化對臺灣社會仍為最具影響力。Daniel Lynch(2002)指出:雖然許多臺灣新的歷史學家堅信臺灣早期藉由中國人與平地原住民聯姻,形成其獨特的民族基因;但是大部分的歷史學家認為臺灣人的基因碼與主要文化仍源自於中國。此中國文化遺產可由各方面獲得應證,譬如:在教育方面對孔子思想體系的尊崇,道教與佛教的宗教信仰,以及農曆新年等傳統習俗。
..
..除了中國文化的主要影響外,Jhang(2000)認為愛慕日本與美國文化也是臺灣文化現象的特徵之一。在日本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之後,大部份老一輩的臺灣人現在都能說和讀日文。.自從中華民國政府退守臺灣之後,美軍進駐臺灣,美國文化在臺灣流行起來。更重要的,在1970年代末期許多留學生在完成高教育深造之後,開始從美國回歸。誠如Lynch(2002)所言,大部份海外歸國學子視美國為最富有與科學最進步的國家,他們將美國當作臺灣發展的標竿。綜合以上觀之,臺灣長久以來已融合成一個文化混合體。此種適應力賦予臺灣吸收電腦科技發展所引發的新文化衝擊的力量。
..
..二、經濟層面的探討
..第二個促使臺灣適應新電腦時代的因素是其固有的島國經濟型態。由於長期因殖民主義與戰爭的紛擾,臺灣的工業化比大部分先進國家出現的較晚。Man-HoungLin(1997)指出:在日本殖民時代,臺灣主要的經濟活動為農業,而從殖民統治到戰後臺灣,幾乎沒有留下任何遺產。1980年代臺灣不僅擺脫了因戰爭造成的貧窮,成為亞洲四個新工業化經濟體之一。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4)公告的重要社會指標,臺灣在2002年每人平均GNP(國民生產毛額)為美金12,916元,位居108個國家中第24名。同年外匯存底16,170億元,名列全球第4名。
..
..臺灣經濟模式發展有兩個特點,並都與當前對於電腦科技的依賴有關。首先是高比例的中小企業;第二為出口導向的經濟模式。根據經濟部中小企處(2006)的統計,臺灣在2005年有120萬(97.8%)中小企業,創造了17.6%的外銷產值。根據Gin-Yuan Lee(2001)的研究指出,對於資訊科技(包括電腦與通訊裝置)的有效利用,為臺灣中小企業組織成長帶來良性循環。在中小企業中,因為組織編制不像大型企業般複雜,通常員工必須更多才多藝,具備全方位工作能力。在高度競爭的社會裡,增加電腦技術已是必然的流行趨勢。
..
..對國際貿易的高度依賴是臺灣經濟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在對臺灣經濟過渡期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前財政部長郭婉蓉(Shirley W. Y. Kuo,1983)針對政府所推動的連續四期五年經濟計畫,比較不同經濟指標對於經濟成長所帶來的效益。她指出,出口擴張的貢獻在整個過去二十年中,是臺灣經濟成長最重要的因素。Henry Wan(2002:145)認為,經濟活動的意義在於與他人的互動,而最重要的評量指標便是出口。出口導向的經濟模式有利於與其他國家的互動。因此,透過經濟活動,世界的流行趨勢也同步地輸入到臺灣社會。
..
..比較臺灣與美國的統計資料,顯示臺灣與先進國家在使用電腦與網際網路的步調是趨近於同步發展的。根據美國商業統計局(2002)的一份調查,在2001年,大約56.6%美國家庭有一台個人電腦;而每八個有電腦的家庭中就有七個(88.1%)同時安裝網際網路。因此,超過一半以上美國家庭(50.5%)有網際網路連結;而電腦的年增加率為5.5%,網際網路的年增加率則為9%。
..
..同年期間,根據主計處(2002)的統計資料顯示,在2001年末臺灣家庭一半以上(50.8%)擁有一部個人電腦,而38.7%有網際網路連線。電腦年增加率為4.8%,而網際網路年增加率則為5%。到了2005年末,有 63.1%的臺灣家庭擁有一部個人電腦,網際網路連線的百分比增加到55.7%。根據主計處(2007)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臺灣公立學校的電腦使用率達到100%,其中每個職員擁有1.13部電腦。
..
..除了成為電腦科技的重量級消費者外,臺灣也是世界電腦科技重要的生產國。自從1980年代末期以來,電腦螢幕、終端機與微電腦等都成為臺灣的主要出口產品。經濟學者Denis Fred Simon(1992)指出:臺灣生產的電腦系統從1980年的100,在1987年攀升到1,500萬;電腦監視器的製造從39,000臺成長到6,200萬臺。而且許多臺灣公司更跳脫委託代工製造者(OEM)的角色,而以其自創品牌投入生產行列。Simon(1992:142)認為,臺灣已經從一個電腦科技的模仿者,成功轉型成科技的創造者。正是此一成就,將臺灣社會加速帶入電腦密集使用的時代。
..
..三、教育層面的探討
..誠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國文化在臺灣社會中是最重要的文化資源之一。此中國文化遺產反映在儒家傳統對教育所保持的遵崇。比較美國的兒童, Yuling Hsue與JerryAldrige(1995)兩位幼兒教育專家認為,臺灣的兒童受從小被要求服膺成人的期待,專心致力於學校課業的學習。為了確保在學術學習中的成就,臺灣父母強加競爭壓力在兒童身上。兩位幼教學者指出,在臺灣父母重視高等教育,並期望他們的小孩都能上大學。激烈的競爭在高中與大學入學考試方面,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最後反映在每個教育階段的高註冊率。
..
..根據行政院新聞局(1999)與教育部統計處(2004)的資料,在1950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第二年,國小註冊率為79.98%。在當時,國、高中還不是義務教育,而國小畢業生升學的機會率為31.78%。初中畢業生升學的機會是51.15%,而高中畢業生則只有39.76%能夠上大學。國民中學在1968年成為義務教育,國小畢業生的註冊率每年大幅增加,自1986年以後超過了99%(圖1)。
..
..目前在臺灣,高中仍然不是義務教育;此階段的入學考試競爭依然激烈。不過,國中畢業生大約47%可選擇就讀職業學校。從職業學校畢業後,他們可以進入就業領域,或進入科技學院/大學。根據教育部(2007)最新資料,各階段教育的註冊率:小學為100 %,國中為99.83%,高中為96.01%,而高等教育則為82.02%。
..
..學校教育是促成電腦普及的重要原因。在臺灣,高中最早的電腦課程開始於1985年。臺灣長久以來由上向下的教育決策模式,助長了美國式教育的移植。臺灣在1980年代期間經濟發展與政治改革兩方面都獲致了非凡的成就,1987年,政府解除在臺灣執行了40年的戒嚴令,反對黨的成立與發展表現了更民主的政治氛圍;1992年臺灣存底850億美元居世界之冠。經濟與政治進步造成對教育預算增加的需求,並期待更有效與更高品質的教育。1994年,教育改革委員會由中央政府成立,成為教育部的一個諮詢與監督的機構。從1994年到1995年,國民教育課程標先後在高中和國中規定電腦課為必修課;國小選修的電腦課則從1986年開始實施,並在2000年改為必修課程。
..
..自1990年中葉以來,教育部推動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一項重要的措施便是九年一貫教育的推動。新課程自2002年起開始實行,這是臺灣首次將國小與國中課程結合。新課程保留電腦課程為必修,我們預期新世代的臺灣學生在接受義務教育期間,將能夠和美國以及其他已開發國家的小朋友一樣,為未來電腦使用能力打好基礎。
..
..本節主要透過社會史學的角度,探討在科技的衝擊下,臺灣如何藉由文化、經濟與教育發展的特色,創造出自己特殊的適應力。在討論臺灣新一波課程改革如何受到電腦科技的影響之前,在下一節將探討藝術教育如何受到當前電腦科技的影響。
..
..電腦科技對藝術教育教學策略的影響
..科技的影響無遠弗屆,古騰堡(Gutenberg)活字印刷的發明是最好的例子,McLuhan(1967)即指出,印刷術的發展為人類的學習型態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大量印製的書籍不但將傳統以耳朵為主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以眼睛為主的學習,更使我們能得以藉由標準化的語文、書寫方式與字型來進行個別化的閱讀與學習。Eisenstein(1983)在其《近代歐洲的印刷革命》(The Printing Revolution in EarlyModern Europe)一書中亦指出,書寫文件的複製技術不僅為人類的學習型態帶來戲劇性的變革,更帶動了近代歐洲文明的革命性發展,包括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以及近代科學的崛起,更造就了語言與書寫的標準化。
..
..就藝術教育而言,印刷術與攝影術的發明,不但改變了藝術創作的觀念,也促成了對於藝術領域相關研究的長足進展。不論是二十世紀初美術工藝運動(arts-and-craftsmovement)、 1899年期間的繪畫研究運動(picture study movement),甚或是阿瑟.衛斯禮.道(Arthur Wesley Dow)從1899年所提出,到現今仍運用在基本設計教育的的綜合藝術教育(synthetic art education),都深深受惠於攝影與印刷術的發明(Efland, 1990)。到了二十世紀末,科技對於教育最大的衝擊莫過於電腦科技的發展,能否有效善用電腦資訊科技,將成為衡量藝術教師能力的重要指標。
..
..Wiles與Bondi(2002:331)認為,新世紀的課程設計強調程式化的功能,有關科技運作原理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運用知識來進行溝通與傳遞資訊。Wiles與Bondi所陳述的觀點其實包含了兩個不同層次的教育活動,一個是課程設計,第二個是教學策略(pedagogy)。
..
..Eisner(1972)曾指出,教育的核心議題在於課程,而課程的核心議題則在於學習活動。教學策略關係到整個學習活動,課程目標的達成有賴於成功的學習活動。為探討電腦科技對於當前藝術教學所帶來的影響,本文歸納四組在教學策略上對立的觀念,進一步分析電腦科技如何影響藝術課程,並造成教學策略的轉變。
..
..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
..半個世紀以前,美國教育學者Dewey(1954:32)便提出美國的學校教育政策的鐘擺效應。他指出美國學校教育一直在兩個極端之間擺盪,鐘擺的一端是高壓命令,另一端則是自由表現(free-expression)。Smith(1996)呼應Dewey的鐘擺理論,並運用在藝術教育的發展上。他認為美國在二十世紀最後的四十年,視覺藝術教育便一直擺盪在藝術導向與兒童導向之間。這兩位學者的評論道出了教學策略上「以教師為中心」以及「以學生為中心」兩個截然不同的模式。如果鐘擺效應是個不能避免的趨勢,那麼這兩個模式的最大差別就只是一種時尚的交替。
..
..Roy等當代教育學者,嘗試利用Deleuze與Guattari所提出的「根莖」(rhizome)隱喻來重新建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根據Roy(2003:75)的描述,「根莖」是一種往橫向不斷增殖的連接點,就像不斷蔓延的苔蘚,不規則的分枝、不同的密度與強度,形成一種沒有特定型態的組合。「根莖」的觀念打破了傳統直線式的、階級式的教育與學習模式。Fleener(2003:10)指出,根莖狀課程的概念鼓勵學生追求以「切線」(tangents)的方式學習,依據自己的興趣與需求,尋找創造個人的學習起始點與最佳的學習時程。這種網狀的、互動式的、非線性的學習型態,正吻合了當前電腦與網際網路所發展出來的資訊傳播模式。
..
..Keifer-Boyd(2001a)在其〈互動美學〉(Interactive Aesthetics)的演講中指出,視覺傳達設計已超越線性或循環式的觀念,非線性的設計可以有多重的方向與接點,引導觀眾在非固定的起點與目的地之中遊走。Keifer-Boyd強調,二十一世紀的設計教育必須啟發學生創造性與批判性的思考,我們必須將知識視為是動態的、不定性的,這種動態的課程設計旨在提供更寬廣的非線性互動。電腦科技與網路的發展,結合後結構主義教育觀點下的「根莖」狀教育理念,將打破以往鐘擺效應的框架,擺脫教師中心與學生中心兩個極端模式的迷思。
..
..從標準化到個別化
..透過同儕團體來共同學習,是一種兼具教育性以及經濟效益的教學方式。傳統教學有賴教師安排正確的教學內容與學習步驟,引導學生達成合乎預期的正確表現,並藉由標準化測驗來評量學生的學習成就。但是基於人類認知能力是朝多元性發展的事實,個別化教學應該是比較符合理想的教育理念。
..
..根據Eisner(2002:80)指出,多元認知(cognitive pluralism)的觀念可以追溯到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他將人的知性學習分為理論的、實做的,以及創造的三個領域。而最具影響力的多元認知理論則是由Gardner(1983)所提出的七種智能,後來又擴增為九種多元智能(Gardner,1999)。他反對傳統心理測驗長期以來將人類心智視為一種單一普遍的能力(即所謂G因素);他的觀點對於教育界有很大的啟發作用,促使大家認識到學校教育應該提供學生更多元的學習機會。Eisner(2002:82)指出,多元認知理論的潛在作用之一,便是提升了學校教育的公平性。今天不論在美國或台灣,這種因應多元智能與公平學習的需求,強調個別價值判斷所帶動的個別化教學理念,已成為當前課程設計的重要原則。正如Gude(2004:13)所言,後現代觀圍繞在異質性、地方性,以及特殊性等議題,並尊重個體自我選擇的能力。
..
..電腦科技使上述教育理想能得以遂行,有關電腦運用在輔助教學的研究已歷經數十年的發展。電腦輔助教學彌補了傳統教學媒體,例如幻燈機、透明片投影機、電視與錄放影機所欠缺的互動性。Bromely(1998:15)指出,電腦解決了以往集中式標準化教學所無法提供的多樣性個別獨立學習。而電腦結合網路的互動性,完全改變了傳統教學媒體的風貌。Lovejoy(1997)認為,在虛擬世界中瀏覽資訊比較接近閱讀書籍,而比較不像觀看電視。她解釋:學習者現在可以鍵入文字,掃瞄圖像,並進入網路世界,進行線上資訊交換(213)。這種極具方便性的輸入與輸出系統,配合及時回饋的多元資訊型態,使得電腦成為強而有力的互動式教學媒體。
..
..要如何實現個別化教學呢?學習中心的設置是一種可行的方式。根據Crane(2000:123)的意見,學習中心是一個教材蒐集與編輯整理的工作站,依據不同的學習任務,提供學生不同的教材。個別化教學必須兼顧學生個別的智能、興趣與學習速度,而電腦科技的發展的確促成了個別化教學的可行性,WebQuests網站便是一個最佳的例證。誠如WebQuests的創始人之一March(1998)所言,網際網路的發展引發了學習型態的革命,WebQuest建置了大量的教學資源,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動態式學習,為學齡前到高中階段的教師與學生,提供個別化教學與學習活動所需的教材。
..
..從主流文化到多元文化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有一群教育史學家與哲學家企圖挑戰當時社會視為理所當然的主流文化,這些學者標榜所謂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質疑長久以來主流價值體系下所形成的性別歧視與種族歧視。他(她)們檢視文化議題,並批判藝術教育長期對於多元文化資源的忽視。Fehr(2000:xiv)即指出,在美國,藝術史的教育目標根本只是在追求與歐洲文化相抗衡,其結果是塑造了一個以歐洲為典範的藝術審美標準,同時貶抑了其他佔人類文明百分之九十五的非歐洲藝術。許多當代學者質疑批判理論根本無法付諸實踐,然而Efland(1990:255)指出,有鑑於藝術教育的歷史擺脫不了與社會特權階級的關聯性,批判理論似乎是遲來的正義。Eisner(2002:77)亦認為批判理論的學者們對於教育弊端經常是洞見觀瞻,他們言詞犀利並能切重時弊,但最缺乏的是一個具體的行動綱領。Eisner的評論並非言過其實,Nyman(2002:62)便指出,雖然全球化與多元化文化主義已經成為藝術教育不可避免的趨勢,然而教育人員仍然必須面對許多挑戰,他提出了三個最根本的問題,首先,我們如何滿足學童的個別需求;其次,我們要如何激發學生們無窮的想像力;第三,是我們如何幫助孩子們學會建立自我認同。今天,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行動綱領可以藉由電腦科技加以落實,Anderson與Milbrandt(2004:164)便指出,學生能夠利用網路在自己的社群裡,針對許多批判性的議題來進行檢驗與討論,藉由集合眾人的意見,可以將這種學習活動推展到全國,甚至全世界。Anderson與Milbrandt藉由數位藝術家Bill Viola的作品做為例子,展現如何利用科技來設計學習活動,進而引導瀏覽者進行當代文化議題的交互討論。
..
..這種革命性的快速電子文化, 目前正從美國開始並很快的遍及全世界,McLuhan(1967:16)早就預見這種新力量將會打破我們對時間與空間的傳統認知,重建人類的溝通機制,並把人與人的對話層次建立在全球性的位階上。Bertman(1998:150)呼應McLuhan的世界村觀念,並指出科技發展的結果將產生一個高速電子化整合型的全球性文化,一個以地球為單位的同步性無差異社會。然而,也有部分學者(Keifer-Boyd,2001b:1)警告我們必須防範科技所可能帶來的文化殖民主義,在網路世界裡,我們對於各種資訊的解讀,要留意其背後所隱藏的文化控制,這種文化霸權經常藉由語言以及其背後的社會經濟力量,滲透在網路裡。不過,晚近的發展趨勢似乎呈現了樂觀的一面, Wiles與Bondi(2002)在五年前便預測,在網路世界裡,非英文族群將很快超越英文使用族群,屆時中文的使用者也將超越英文的使用者。這種現象有助於轉變文化殖民主義的趨勢,事實上在今天的網路世界裡,越來越多的網頁都是以多種語言來呈現,藉由翻譯軟體,使用者可以很方便地將外語直接轉換為自己的母語。
..
..網路藝術的發展也有著美麗的遠景,Ippolito(2002)指出,許多居住在主流文化圈以外的藝術家,例如斯洛維尼亞與韓國,如今他們的藝術創作可以經由網路的傳播獲得傑出的成就。事實上在世界各國,已經有許多藝術家開始藉由網路將他們的作品展現到世界每一個角落,而這種趨勢將有助於多元文化主義的實現。
..
..拜電腦科技之賜,多元文化主義目前已經成為重要的教育議題。Crane(2000:326)認為網路有助於學生學習世界文化,他以加州一所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為例,他們便是藉由網路資訊來比較馬雅人(Mayan)、阿芝特克人(Aztec),與墨西哥人(Mexican),分析在這三種文化中,藝術與民族音樂發展的差異性。如果我們認同多元文化是藝術教育的正確選擇,那麼,電腦科技將是帶領我們從主流文化進入多元文化主義的媒介。
..
..從學科本位到跨領域學習
..傳統觀念下的藝術老師,本身必然兼具藝術家的身份,在這種思維下,藝術教育所著重的只有單純的創作活動,跟社會議題完全脫節。1957年俄國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史潑尼克號,給美國帶來莫大的衝擊,也引發了美國國內一波課程改革的呼聲,而科學教育與數學教育則是首當其衝。Efland(1990:237)指出,這個事件在美國藝術教育界引發兩個重大的反應,一方面大家開始宣揚藝術具備培養創造力以解決問題的功能;其次是強調藝術是一門結構化的學科。在1970年代經過了多位美國學者例如Manuel Barkan,Elliot Eisner,Harry Broudy,Ralph Smith,以及 Laura Chapman等人的奔波倡導,終於在1984年提出了「以學科為本位的藝術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education,DBAE)的課程模式,將藝術分為藝術創作、藝術史、美學,以及藝術評論等四個學科,並正式定案落實在當時的課程改革運動中。Smith(1996:214)曾經指出,歷史學家未來將會把DBAE視為美國在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藝術教育運動。然而,他也指出儘管DBAE嘗試賦予藝術學術化的外貌,我們仍然期待藝術應該有更恆久的價值。
..
..當代教育潮流的發展應證了Smith的看法,Gude(2004:8)便指出,後現代的視覺藝術不論在視覺上或是概念上都是混種的(hybrid),她認為這種異質混合的現象不但成為後現代文化的標誌,更避開了傳統學科架構的藩籬。Adams(2002:362)認為傳統對於藝術的定義以及藝術學科的界定,常常使得藝術教師與學校的教學科目無法銜接在一起。因此,她建議藝術教師以及國小的級任老師,應該重新考慮以更具彈性的教學法來面對制式的學科分類。事實上,在「教師就是藝術家」(teacher-as-artist)與DBAE之間,我們可以有第三種選擇,便是所謂的跨學科領域的藝術教育,一種交叉課程的模式。
..
..Crane(2000)提出了跨學科課程的四個優點,第一,當不同的課程產生連結時,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好;第二,藉由跨學科學習所培養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激發學生批判性的思考以及實用的知能,有助於學生為就業做好準備;第三,整合型的課程以及對於課程間相互連接的重視,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第四,跨學科領域的學習活動,有助於學生對於複雜的社會產生更深入的體會,並做出批判性的反應。電腦科技為何有助於跨學科領域的教學策略?Wiles 與Bondi(2002)指出,跨學科教學的實施,有四個決定性的技巧,亦即資料的組織、資訊的調度、資料的比較,以及資料的對照應用。而這四項任務正是電腦,特別是網路最能勝任的工作。藉由強大的視聽處理技術,電腦將有助於跨學科藝術教育的落實。
..
..電腦科技對於教材教法的衝擊已經成為當前藝術教育的重要議題。在美國有許多學者,例如Taylor與Carpenter,Milbrandt與Anderson,Emme,Krug,Gregory,JuneJulian,Sakatani,jagodzinski,以及Keifer-Boyd等人,都投入在相關的研究。科技早已成為藝術教育專書關注的主題與學術期刊論述的焦點。在美國,NAEA (國家藝術教育協會)更設立了科技組專職處理科技與藝術教育相關議題;有關藝術教育科技的研討會數量每年都在增加。
..
..本節討論科技對於代藝術教育的影響當,並提出學生中心、個別化、多元文化、跨領域學習等四個盛行的概念。在臺灣2002年課程改革中,教育部融入了跨領域學習的教學策略,成為新課程的特色,以下將有更進一步的討論。
..
..臺灣對電腦科技影響的反應:2002年課程改革
..Brent Wilson(2003)曾指出,在面對新的藝術教育願景時,藝術教育學者傾向於緬懷過去。他以Elliot W. Eisner為例,Eisner在1970年代發展藝術教育新課程時,認為自己掌握當了代藝術的脈動,成功的挑戰同時期的藝術教育學者。Wilson(2003:216)批判他其實忽略了當代藝術最新的趨勢,諸如:「偶發藝術」與「表演藝術」。Wilson稱此為「當下的盲目」。
..
..新的九年一貫課程為二十一世紀的臺灣中等教育帶來革命性的改變,為了避免因為「當下的盲目」忽略了數位藝術在臺灣藝術教育中的發展,以下將簡單回顧臺灣藝術教育的發展,並將焦點放在兩個主題上,一是臺灣藝術教育思想的起源,二是1990年代教育改革前「以學科為本位的藝術教育」(DBAE)的發展。在本節中,我也將進一步探討臺灣當前藝術教育中,數位藝術發展的優勢,其未來的展望,以及預期伴隨發生的問題。
..
..一、臺灣藝術教育發展之回顧
..臺灣藝術教育的面貌源自於兩股力量的影響。一是美國教育思想;二是中央集權式的課程發展模式。在一份討論後現代時期臺灣藝術教育的論文中,Chun-ChenJhang(1998)指出,臺灣藝術教育長期受到美國影響,其中又以Viktor Lowenfeld的教育思想最具影響力。Lowenfeld主張藝術是培養創造力與心靈成長的必要手段,他的藝術工具說在1970年代深深影響臺灣藝術教育,並具體反映在當時在全國統一訂定的課程標準之中。
..
..在臺灣,每個階段的學校教育都有中央政府統一頒布的課程標準。自從1949年政府遷臺,教育部對國家課程標準進行了十次的修改。在1972年國中成為義務教育的第三年,當時的課程標準規定了德、智、體、群、美五個基本教育領域。國中教育的目標是:透過平衡發展此五個領域,培養心身健康的公民。在1975年的國小課程標準中,美術與勞作合併成為美勞課,包括:美術、雕刻、設計、工藝、園藝與家政等六個科目。在那段時期,藝術教育強調藝術的工具性功能,其目標在幫助學生個人的成長。
..
..「以學科為本位的藝術教育」(DBAE)於1980年代在美國實行了十八年,經由藝術教育學者移稙到臺灣。大約在1980年末, DBAE透過國際藝術教育研討會議以及各種翻譯書籍與期刊的介紹引入臺灣,並發展成為藝術教育的主流趨勢(Chen, 1998)。在臺灣訓推廣 DBAE的重要人物之一是郭禎祥(Cheng Shiang Kuo),伊利諾大學博士,臺灣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她在1989年於《師大學報》發表第一篇介紹DBAE的文章〈蓋迪藝術教育中心對DBAE理論之研究、實驗和推廣〉。之後又在《美育》所發表的〈追求精緻的藝術教育DBAE〉(Kuo,1991)一文中,極力推薦DBAE藝術課程的概念,很快的影響到臺灣藝術教育的課程發展。
..
..從1993年到1994年,教育部對國小課程標準與國中課程標準分別進行了一系列的修正。兩個階段藝術教育的課程標準明顯地以DBAE為導向。在國中課程標準第四章內清楚表明「所有教材必須以學科為導向」(教育部,2000)。兩個課程標準均將訓教學活動分成三個學習目標:
..表現領域:強調藝術製作,包含美術與應用藝術;此部分的比例必須每年從60降到40%。
..鑑賞領域:著重形式原理、美學認知與美學判斷;此部份比例必須每年從40增加到60%。
..實踐領域:強調美學品味的提升、環保概念的建立,以及藝術欣賞的具體落實。
..同時間在美國,DBAE卻不斷面對有關其基本概念與實際執行兩方面的質疑。臺灣的藝術教育界也意識到出現在美國社會的反對聲音。在1994年第二波的課程改革中,DBAE的熱潮逐漸冷卻,終於淡出在臺灣藝術教育。然而1994年國中課程標準確有其重要貢獻,電腦課程成為國中後兩年的必修課程。在國小,1986年出現電腦課,2000年成為必修課,2002年以後兩個階段的電腦課程終於在九年一貫課程中合併。
..
..二、臺灣藝術教育的新展望
..新課程的整體結構強調跨領域導向,包含七個學習領域: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以及綜合活動等。藝術與人文領域包含視覺藝術、音樂、戲劇與舞蹈。藝術與人文的學習時數為彈性規定,在所有七個領域選擇10–15%。
..
..新課程保留了原有課程標準相同的學習目標,例如實踐與應用、探討與表現,以及鑑賞與理解。為了凸顯跨領域學習的概念,特別強調下列的十個跨領域學習目標:
..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欣賞、表現與創新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表達、溝通與分享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規畫、組織與實踐
..應用科技與資訊
..主動探索與研究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教育部,2003)
..除了七個學習領域外,教育部根據民眾對目前臺灣社會所關心的事項,在新課程中規定了六個重要議題,包括:資訊教育、環境教育、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生涯發展教育以及家庭政教育。如此,七個學習領域加上六個重要議題形成了2002年九年一貫教育課程的十三個學習範圍,並強調跨領域學習的教學策略。
..
..新課程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是:教育部停止長期以來藉由課程標準對教學的掌控,有助於課程的彈性化,藝術教師被賦予研發更具彈性的教學內容的職責。新課程綱要與傳統課程標準不同,並不指定教學內容的細目。反之,教育部僅頒佈所謂「能力指標」在每個學習領域與每個重要議題中規範預期之學習目標。
..
..能力指標的頒行用來協助老師設計教學目標,此種改變不僅提供藝術教師對課程設計更多自主性,同時也增加老師對課程規劃與教學專業上的責任。然而Shu HueyYang、Guan Chen Lin與Siou Jie Jhang(2003)指出,九年一貫教育課程排列最嚴重的問題之一是,許多老師不知道如何將能力指標轉換成實際教學目標,如何連接理想與實際間的鴻溝,對實施新課程而言,成了一個關鍵性的挑戰。
..
..三、實施新課程所浮現的問題
..在九年一貫課程彈性化的課程架構中,教師的認知、技能與態度對於數位藝術的推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因應此情況,臺灣各大學的師資培育中心均著手研發課程以配合此新變革。Sherron Killing Roberts與Ying Shao Hsu(2000:135)指出,美國在這方面提供了正面的經驗,當師資培育課程融入新的科技內涵時,年輕的實習教師們帶領這些新的觀念與技能進入公立學校,在職老師與其學生都同時受惠。McAleenanButler(2003)回應他們的意見,並指出許多研究證實,實習教師在電腦科技的能力的確有助於為公立學校科技教育帶來正面效果。不過,這些正面效果是否同樣的發生在臺灣藝術教育,仍有待更深入的調查研究。
..
..在這一波課程改革的施行中,出現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儘管許多在職藝術教師對電腦科技不夠熟悉,他們仍必須投入新課程的教學。當藝術教師被賦予課程設計的的任務,他們也成為數位藝術能否成功推展的關鍵因素。藝術教師對電腦科技與數位藝術的態度為何?他們能適當採用電腦科技協助教學嗎?他們具有充分能力將數位藝術的概念介紹給學生嗎?他們能有效地進行安排數位藝術的學習活動嗎?對這些問題的回應,正可以幫助我們思索如何有效規劃電腦科技課程,以因應未來藝術教師在職教育與大學師資培課程的需求。
..
..四、對社會變遷的新適應
..自十九世紀末以來,複製技術的發展為藝術世界帶來一連串的改革變遷,在WalterBenjamin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1936)出版之後的藝術發展更為複雜。誠如Anne Morgan Spalter(1999:3)所言,任何與科技有關的藝術媒體都不像電腦一樣帶來如此快速的變化。電腦科技幾乎超越任何人類歷史的任何發明,不論「數位藝術」這名詞是否能夠普遍被接受,電腦科技對視覺藝術所帶來的革命性效果,是當代藝術家與藝術教育家幾乎無法避免的趨勢。
..
..課程的發展必須配合社會變遷。前述對於臺灣社會歷史背景的回顧說明了在電腦科技新時代裡,臺灣社會如何能迅速地自我定位。不過,這並不意味臺灣已經成功地完成自我調適。Bertman(1998)曾經用一個比喻來描述科技的發展,他說科技就像一部沒有煞車的車子急駛在下坡路段,人類就像手握方向盤的駕駛,他空有駕馭車子的假象,卻無法真正控制來自於坡度所產生的動能與加速度。事實上,不管在任何一個領域,我們每個人都已經感受到這股由電腦科技所產生的加速度,這也是當前藝術教育必須面對的挑戰。
..
..結語
..本文根據臺灣獨特的社會歷史背景,探討臺灣如何適應電腦科技所帶來的衝擊。為了從跨文化的角度來瞭解電腦科技對於美國與臺灣目前藝術教育趨勢的影響,本文進一步分析當代影像複製技術對於視覺藝術的影響,這些議題說明了電腦科技如何造成其對視覺藝術與藝術教育革命性的作用。最後藉由檢驗九年一貫課程的理論與實踐,提出臺灣當代藝術教育相關問題。
..
..課程發展必須配合社會變遷。九年一貫課程自2002年開始實施,新課所教育出的新世代學生已經在2005年六月畢業。我們有必要實施教育評鑑,透過對教育目標、教學實務與學生成就的檢驗,提供必要的回饋資訊,以利進行藝術教育的改進。
..
2008年8月16日 星期六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