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謹睿
C. J. Yeh
.
.
..軟體工程師周思博(Joel Spolsky)在討論介面設計時,曾經如此寫道:「我認為大多數程式設計師會害怕撰寫介面程式,其實是害怕去『設計』使用者介面。他們認為使用介面的設計,就像是美術設計一般,專屬於那些極富創造力、喝著拿鐵咖啡、黑衣黑褲、身上還有奇怪的穿環、而且能夠以神秘過程創造出藝術的傢伙。程式設計師自認是具有分析性、邏輯性的思考家,擅於推理而缺乏藝術判斷力,所以認為自己無法從事使用者介面的設計…事實上我發現使用介面設計是相當容易而且合理的,它並非那麼神秘,不一定要拿到藝術學位、而且喜歡把頭髮染成紫色的人才會。你可以用理性的方式來理解介面,而且利用一些簡單、符合邏輯的準則,就可以改善程式的介面設計。」[1]這段話很有趣,當然,我所指的並不是他對藝術工作者刻板印象的偏見,而是他把實用性(usability)當成設計、把裝飾(decoration)當成藝術(art)的分析方式。
[1] Joel Spolsky (2000), Joel on Software, retrieved from: http://www.joelonsoftware.com/uibook/chapters/fog0000000057.html
.
..大多數的人在討論介面時,都會很自然而然地把「功能」當成討論的重點。在這種論述的框架之下,操作方式和程序是否合乎邏輯,就成為了檢視介面的核心;而所謂「藝術」方面的探討,充其量不過是造型、配色方面的裝飾美學。當然,實用性是介面設計中的一門學問,但若是過度強調介面的實用性,就容易忽略了介面在文化層面的深遠影響,以及具有創造性、突破性的構思。在這個方面,實驗性的數位藝術作品,可以為我們提供許多省思和啟發。
.
..
孫悟空與如來佛的手掌心
..我們必須要了解,絕大多數人的數位生活,完全建立在介面之上。一方面,介面設計師全盤掌控了你我如何創造、取得、傳遞、接收和檢視數位資訊;另一方面,卻為我們繪製了一幅假象,誤以為自己享有無邊的能力和自由。打個比方,介面使用者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就像是孫悟空與如來佛的手掌心。任由孫悟空如何一翻十萬八千里,其實都不過是如來佛掌心裡的猴戲。
.
..要了解當代文化的真實面貌,就必須要跳脫出介面使用者的被動模式,深刻地去理解介面文化。關於這一點,史蒂芬‧強森(Steven Johnson)在「介面文化」(Interface Culture)一書中如此寫道:「我們要如何了解介面在文化層面的重要性呢?簡單地說,介面的重要性,環繞著一個顯而易見的自相矛盾之中:網際空間中的活動,影響著我們所身存的這個社會,但,網際空間的存在模式,卻是在我們知覺所能領悟的範疇之外。如果說網際空間是一個與物質世界平行的宇宙,那麼介面就是我們能夠藉以進入這個0與1空間的唯一管道。也就是說,當代生活最具有動力與創造力的一面,只有在介面的仲介之下,才會在你我眼前現形。所以,我們選擇如何透過介面來看這個世界,當然也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1]
[1] Steven Johnson (1997), Interface Culture, Basic Books, page 19
.
..在史蒂芬‧強森的這段話中,「選擇」兩個字,其實是其中的重要關鍵。他所想要提醒我們的,就是唯有跳脫對於實用的刻版要求,數位文化革命才有可能步入下一階段。史蒂芬‧強森寫道:「數位革命為我們帶來最意義深遠的改變,不會是一些程式撰寫上的新噱頭…最深具影響力的改變,將會在於我們對於介面刻板印象方面出現。未來,介面設計將會成為一種藝術,甚至成為下一個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態。」[1]如果我們延續史蒂芬‧強森的論述,就可以發現,許多看似莫名其妙的軟體藝術作品,其實骨子裡都在挑戰對於介面的刻板印象和期待。
[1] Ibid, page 213
.
..
挑戰對於介面的刻板印象和期待
..在網路藝術方面,JODI的《錯誤瀏覽器》(Wrong Browser)以及馬克‧納丕爾(Mark Napier)的《粉碎機》(Shredder)都是顯而易見的例子。這些作品,與正常的網頁瀏覽介面背道而馳;這類作品不僅完全將閱讀網頁的功能性棄之於不顧,更將網頁肢解的四分五裂,文字縱橫交錯、色彩怵目驚心,簡直就是名副其實的資訊暴動。像是《粉碎機》或是《錯誤瀏覽器》這種類型的全面顛覆,對於溫和派的觀眾而言,可能比較不容易接受。相形之下,英國的Signwave在2001年發表的Auto-Illustrator(2003年推出1.2版),則是一件比較中庸和幽默的作品。
.
..簡而言之,Auto-Illustrator是一個暗藏玄機的向量式繪圖軟體。就如同正版的Illustrator軟體一樣,Auto-Illustrator也有工具列、顏色、線條粗細等等選項。有趣的是,每一個工具或選項,都有點莫名其妙。比如說,Auto-Illustrator的鉛筆或刷子,並不完全依照使用者的使喚,輕輕一揮就開始到處亂跑。更有趣的是,Auto-Illustrator工具列中還有一種工具叫「小蟲」(add bug tool)。使用者每點一下,就會放出一隻繪圖蟲,不停在畫面上亂爬並且留下隨機的線條。
.
..像Auto-Illustrator這種半自動又不太聽話的工具軟體,很明顯地就在提醒我們,當我們在歌頌Photoshop、Illustrator、Flash等這些套裝軟體所提供給藝術工作者的創作空間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這不過是自由的假象。使用者所能做的、能看到的,其實都無法超出介面所設定的模式和允許的範圍。
.
..Signwave挑戰制式介面的企圖,在Auto-Illustrator的偏好設定視窗中更是一覽無遺。在Auto-Illustrator的偏好設定視窗中,居然有一個「神經病」(psychosis)的類別,裡面甚至還有一個標明--「別按這個按鈕」(Don’t push this button)的按鈕。如果一按這個按鈕,整個介面就會開始崩解,像是受到土石流侵襲一般地分崩離析。另外還有一個更嚇人的「爛設計的死亡判決」(death penalty enabled for poor design)選項,一點下去就會鄭重地警告使用者:「這個選項,將有可能影響和破壞你的整個系統以及軟體,請先備份你電腦上的重要資料。如果Auto-Illustrator認為你的設計很爛,將會自動執行死亡判決,你必須先同意,對於你電腦上任何資料損失,Signwave將一蓋不負責任。」按下去究竟會如何,到底有沒有後果?我真的很好奇,但我也不知道,因為我一直沒勇氣按。我不得不承認,介面的強勢以及使用者在面對軟體程式時的無助和脆弱,都在這一個按鈕的測試下表露無遺。
.
..
這種顛覆介面功能性的作品,看似程式設計師的腦筋急轉彎,但卻掀開了介面人性化的假象,刻意暴露出數位科技冰冷的本質。
.
.
結語
..綜觀數位藝術作品,許多的藝術家與數位藝術作品,在介面與當代文化和生活的連結方面,其實多有著墨。除了先前提到的幾件顛覆性作品之外,另外還有麗莎‧賈伯特(Lisa Jevbratt)《遷徙》(Migration)、班‧芙拉(Ben Fry)的《原子價》(Valence)以及艾利克思‧賈羅威(Alex Galloway)的《星空》(Starrynight)等等作品,也都提供了另類的資訊視覺介面模式。[1]這種類型的作品,如果將之放入傳統藝術的框架,其實並無法做出視覺層面以上的討論。他們所提供的作品本身,其實是一個讓我們跨出傳統介面窠臼的機會,同時也為人類與數位資訊的互動模式,引領出新的可能性。
[1] 關於麗莎‧賈伯特、班‧芙拉及艾利克思‧賈羅威的生平及作品,請參考卓著「數位藝術概論」(2005)藝術家出版社
.
..藝術史學家蘇‧丁克拉(Söke Dinkla)在1994年發表的「介面在互動藝術中的歷史角色」(The History of the Interface in Interactive art)一文中指出:「在第一個世代的互動藝術家的作品中,故事性或是象徵性,往往是作品的主題和內容。而許多新世代的數位作品中,傳統的敘事性其實並不存在,因為互動所具有的全新意義以及介面設計的重要性,讓『互動』本身則升格成為主題與內容。」[1]蘇‧丁克拉的論述提醒了我們,在接觸藝術作品時,我們經常會依循傳統藝術的常規,習慣性地去尋找感性的表述,而忽略了互動過程和介面概念方面的創新與重要性。
[1] Söke Dinkla(1994),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face in Interactive art, http://wwww.kenfeingold.com/dinkla_history.html
.
..在此,我將引述「介面文化」一書的最後一段作為結語:「介面以效率為初衷而誕生,至今,它卻在半個世紀的改革之後,逐漸以類似蝶蛹的方式,轉化成為一個純粹的藝術型態。又有誰能夠預料,再過半個世紀之後,它將會以什麼樣的面貌迎接我們?從這個角度來比較,就算拿宗教來比喻,似乎也不為過。今天,螢幕上的圖像,已經有了一種類似十字架或是聖人傳說般的魔力。我們無法預測在下一個世紀,介面的影響力將會發展到什麼程度,但我們可以確信,它發展的潛能無可限量。我們所發展出來的介面,是我們為了理解未知而編織的故事,或者說是用矽和光所搭建的記憶堡壘。介面將會不斷地改變我們對於資訊的認知和想像,同時,它也將會改變我們。」[1]因此,優秀的介面,絕對是藝術與科技、或者說是理性思考與創造力的完美結合。相信在未來將會有更多優秀的數位藝術家投入介面的相關創作與研究,而這也將會成為數位文化破繭而出的關鍵。
[1] Steven Johnson (1997), Interface Culture, Basic Books, page 24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