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5日 星期三

The Tendency of Digital Art

The Tendency of Digital Art

指導老師:林珮淳
學生:蘇怡嘉950124



場景:2003年11月,日本,山口市藝術與媒體中心(Yamaguchi Center for Arts and Media)<>,http://www.amodal.net/intro.html
Amodel Suspension是替2003年日本YCAM開幕的一個非常大型的互動式創作。創作者利用大型的投射設備,在2003年的十一月一日至二十四日,在山口市的”觀賞者”可以利用
http://www.amodal.net/ 這個網站,傳送訊息至別人的行動電話。但是,這些消息將會在山口市的天空上出現。你所傳送的訊息將會被轉換成鐳射光,在天空中呈現。在這段時間內,整個山口市的天空充滿了迷人且具意義的豋束,山口市的天空在2003年的冬天,變成了一個巨大且另類的選席展示版!

場景:Jeffery Shaw<>
作者設計了三個不同的場景,但前提為此三個場景皆是以英文字母所台列而成的虛擬街道,讓參予者在騎著腳踏車穿梭在街道中就如同穿梭在一個由幻覺所建構而成的城市。這件作品代表著80年代末,藝術開始融入了互動式裝置,開始了另一個階段的美學形式。

場景:Paul Garrin<>http://media.macm.org/biobiblio/garrin_p/2garrin-biblio.htm

作者Paul利用紅外線追蹤器,感應參觀者的進行路線,於是電視中的白狗會對參予者猛吠,就如同密閉空間中有一隻真實的狗兒。反映出了當時美國社會中嚴重的階級問題。好吧,那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之前提過的數位藝術與藝術數位化的不同時。許多人提出了一個觀點。數位藝術就如同傳統藝術一般,數位藝術指示利用不同的表現手法來呈現現今社會包跨社會問題、貧富問題、感情、交往..等等的現實社會所會發生的事件。重點不在於所使用的媒材,而是欲表達的內在涵意。因此,White Devil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或許在80年代,紅外線是一個”Hi-tech”的產品,如果以此種技術傳達意念,人們會認為作者在賣弄技術而不是藝術的呈現。但在21世紀的今天,紅外線追蹤器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媒材。因此,表達媒材的選擇似乎在作品中並不具那麼爭議性的腳色而是作者在作品中所要闡述的社會現象。

場景:Blast Theory<> http://www.blasttheory.co.uk/bt/work_cysmn.html則是利用GPS定位系統,將真人放進城市地圖中,使用者可以拿著掌上型電腦或手機,定位你的所在位置。當然,其他參予者也是,而你可以利用這個地圖殲滅在地圖上的人種。這在現代緊繃的城市生活中,他們開創了一個有趣且新奇的虛擬實境。截至結束此篇報告時,發現這個團體還在進行這個殲滅遊戲2006.Chicago。

結論:文章中的一段由美學開創人Hans Robert Jauss,1921-1997所發表的宣言中提出了”期待視界(Erwartungshorizont)”的理論中提到:作品不可能會突然的出現或延續,它需要透過符號或暗示去喚醒讀者以往的經驗或記憶,將讀者帶入特定的情緒之中,並喚醒一種期待,而讀者是帶著這種期待進入閱讀作品過程,並在閱讀中修正或實現這些期待。Mr.Hens的這個理論也說明了參予者的經驗才是整個藝術創作中最重要的過程,而不是創作者所使用的媒材。這與現代的互動藝術,在實質上產生了重要的相互關係影響。

又引述法蘭克福學派後其代表人物(Jurgen Habermas)所提出的哲學或批判的詮釋學方法。在當代數位藝術化的介入後所呈現的藝術本質改變,觀賞者、作品與作者之間存在的互動與關連性在最後作品呈現或是觀賞者的感受,都有著絕對且強大的關係。再拿當代所使用的互動藝術來說,使用者本身的技術背景或是心理層面都將影響他對此件藝術品所帶來的衝擊或是感受。舉個例來說:一位黑人觀賞white devil內心的衝擊也許來的比一位白人觀賞者來的大。或許他想著,社會現實所反映的就是白人與黑人間的種族歧視問題。因此,當代的數位藝術作品,不只代表著作者欲呈現出自己內心的觀感,更要考慮到觀賞者所親身體驗的心靈互動。數位藝術作品當然不僅僅是藝術的呈現,更在在的顯示出對歷史軌跡的一種回饋現象。數位藝術時代的藝術傾向,包含了太多太多外在、內在,歷史、心靈的複雜層面,也或許,這就是數位藝術所吸引且讓人不可自拔的迷人所在吧!

參考網站:(瀏覽於95年12月2日前)
關鍵詞:數位藝術,數位迷思、數位時代、數位心理

http://www.ntua.edu.tw/~d34/art/definition/page02.htm
http://www.amodal.net/intro.html
http://www.medienkunstnetz.de/works/the-legible-city/video/1/
http://www.humanite.presse.fr/journal/1996-01-24/1996-01-24-743847
http://media.macm.org/biobiblio/garrin_p/2garrin-biblio.htm
http://www.iamas.ac.jp/interaction/i97/artist_Fujihata.html
http://www.blasttheory.co.uk/bt/work_cysmn.html
http://www.canyouseemenow.co.uk/chicago/en/intro.php#
http://www.iamas.ac.jp/interaction/i97/artist_Fujihata.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