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9日 星期三

「“Boom!”快速與凝結新媒體的交互作用」新媒體藝術展覽介紹

前言

..由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主辦,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澳洲國家大學(ANU)以及澳洲葛里菲斯大學(GU)共同合辦的:「“Boom!”快速與凝結新媒體的交互作用-台澳新媒體藝術展」,是個以新媒體藝術為主軸的跨校、跨國、跨領域國際性展覽,參展藝術家包括台灣28名、澳洲12名,作品總件數為38件,所需之展覽設備、展覽空間及相關配搭工作更是驚人,可謂新媒體藝術教育界空前的創舉。
..
..過去三十年來,新媒體藝術在歐美,透過大型國際電子藝術節、數位美術館以及數位學術機構的展覽與研究,散播全球蔚為風潮,成為視覺文化前衛的尖兵。在國內,新媒體藝術近十年來,也快速發展,向未知疆界前進,累積許多精彩作品與研究成果,引人矚目也讓人期待。本展「“Boom!”快速與凝結新媒體的交互作用(Boom! An Interplay of Fast and Frozen Permutation in New Media)」隱含複合多維意象,因“Boom”一字本身,具瞬間乍現隆隆聲、海波澎湃潮湧聲含意,而做為經濟學、政治學上的用語,“Boom”一字同時表示打開繁榮、景氣與贏局的視域景緻。在「快速與凝結(fast and frozen) 」兩詞語的多向度中,速度是展覽主體的情狀:在動/靜、奔馳/停頓、前進/佇立、在身體做為參數的恆定辯證下,展覽一方面折射新媒體藝術科技本質:電磁場本身竄流/中止運行法則;但它也積極指出:在快速與凝結循環不息的運轉、相互重組與再建構(permutation)下,展覽露出新媒體藝術內爆的景緻與多維開放的視域。
..
.. 結集亞太台澳兩地新媒體藝術院校菁英,包括教授、專業教師與研究生之新媒體藝術家作品,首先配合研討會發表於台藝大國際展覽廳,之後展於北藝大關渡美術館。展出作品包括數位影像、動態影像、錄像裝置、互動影像裝置、錄像行動表演、ipod影像與動畫等類別。作品涉入相關議題有:國族、身份認同、後殖民、移民、性別、身體、自然生態、夢境、海底身體表演、虛擬慾望、速度、人生/心/物理位置、人社會/都會空間位移、文明想像批判等議題。在台澳兩地不同文化、區域、性別、身份特質的並呈下,與觀者相互邀約,引發新的身體感知與認知模式,並築構新媒體新的藝術形式與美學。透過互地性、跨媒材的共生參照、對話交流與置入性深層體識,為台澳新媒體藝術的連結邁出關鍵也亮麗的第一步,同時凝聚前行共進的能量,為未來台澳學術交流與創作互動奠定堅實的平台。展出作品分別簡介如下,詳細的創作理念則呈現於畫冊內頁。
..
..
一、數位影像
..柏格(John Berger)在《About Looking》一書中,針對這種複製模式提出攝影和其他視覺影像不同之處在於,相片不是對主題的一種描寫、模仿或詮釋,而是它所留下的痕跡。袁廣鳴的《城市失格--西門町》是一系列的靜態影像,畫面是空曠無人的台北城市,經戲劇化的處理,使得城市猶如一座徹底清場之後的巨型劇場,形成一種超現實詭異的虛擬狀態。張國治的《紅帖》系列乃強調在地文化的呈現,以後普普藝術(Post Pop Art)的精神解構紅色標語的本質。蘇育賢對他的作品《東和五金》則自述:「我對任何一種敘述作為藝術的『外延意義』不感興趣(這顯然是一則舊聞),而往往造成『語言脫序』的感性身體就成了我最熱烈追求的想像。」陳信源則藉著作品《閱讀與可辨識》反諷全球化的連鎖店,對於店家的認知與辨識,將不再完全依賴店家招牌上所書寫的文字,取而代之的是,連鎖店的統一顏色與商標。除了平面創作外,「動態影像」如梅丁衍的《向范寬致意》,遠看是一幅國畫,近看則有其妙處,因他以Flash 的蒼蠅動畫植入“宋畫”內,而暗諷了中華民國的困窘。黃博志的《美夢》以掃描的方式產生動態的影像,刻意拖拉身體各部位,形成拖影、殘影、立體感的多元影像。
..
..
二、錄像與短片
..數位時代的錄像藝術乃對現實影像作時間性的複製行為,利用複製、拼貼、再造與模擬之後,重新組合一個非現實影像,以創造另一個虛擬的真實空間,呈現截然不同的視覺與聽覺美學。澳洲的作品如:Kathleen Ryan的《開朗》“Open Mind”乃探討一個如倉儲之類的視覺空間,表現人的思想與感情。Rachel Peachey and Paul Mosig的《雄鹿湖》“Lake Hart”則尋求實體移動,試圖探討成形的故事與想像物,密切追蹤非原著民族與古代風景間緊張狀態的情景。Alexandra Gillespie的《測量》“Measures”藉由收集澳大利亞內的速率標記拍照,重組加入從拿馬蒂國家公園,以及穿過布瑞德彼拉山脈航程的合成的連續鏡頭。Ché Baker 的《離開此地》“Out of This Place”則表達沉溺於一首歌的構思,傳達出一種渴望卻無力實現的夢。
..
..台灣的作品部份,如王仲堃的《如是我「啊~」》乃表達使用了「啊~」的聲音,它漫無目的並不代表什麼,但卻是最接近直接反應的測量工具,是當今身處的都會繁華,尋找疲憊狀態下被遺忘了的感知。方彥翔的《時間-建築》則對「智識影像」加以探索,形式概念與意識以影像的方式被敞開,並透過「視像建築」的方式思考與處理。陳萬仁的《比爾先生的早晨》乃挪用了微軟視窗的桌布畫面,利用數位軟體的運算技術稍微改變了一些原有的風貌,使影像內容藉由重複,反覆不斷的動作,以反諷當今電腦界的首富。石昌杰以《進出台北》嘗試透過快速流動的鏡頭,在單格搜尋之間捕捉一些台北城市豐富的生命力,表現遭受到時代速度與城市節奏,或者牽引或者拋棄的台北市民狀態。林育聖的《軌跡》乃使用拼格的方式來製造影像,擷取了許多不同時刻所拍攝下的籃球飛行路徑,拼合成為一條球的飛行路徑。王惠瑩的《Avenue》則以數位攝影和錄像重組、並置,建構似真實又如夢境的場景,使觀看體驗不同的時間、空間感。林豪鏘的《幸福晚餐系列》巧妙地以他妻子做菜的聲音作為輸入控制源,同時邊緣偵測扮演了重要角色,它隨機並且巧妙地勾勒出沿途景緻的輪廓,並且將物體色彩做了不斷的置換。陳永賢的《蛆˙體》則企圖從一個害怕死亡的人,嘗試以佛思觀念來看待,以及如何接受死亡並調和自我恐懼(由蛆侵略身體來代表),在視覺上並不是一種反對前人的論述,而是嘗試去瞭解他們所言的「生與死」,以及當下的數息體驗。
..
..
三、互動裝置
..數位媒體透過複雜的程式運算與硬體的使用,使作品可以複製出新的形式,提供藝術家在影像複製媒介創作的新模式,讓觀眾在不經意的狀態下進行互動,甚至可創造出自己獨有的互動經驗。在林珮淳的《創造的虛擬》裝置中,引導觀眾創造自己的蝴蝶圖像,經由電腦程式,將之轉化成可飛向海底影像的動態蝴蝶,在引導控制的過程,直覺熟悉的互動介面,挑起了參與者心理的騷動,將控制慾望與影像聯繫呈現夢想成真的幻覺。陳志建的《換日線》則試圖以「歷時共地」的雙時態,呈現另一種時間的觀點,並以非線性的瀏覽方式對應這數位時代的閱讀模式。Joanne Jakovich的《音的太極》“Sonic Tai Chi”以手勢行動使參與者能製作或摧毀基本人工或數位產物,它們由人工生命規則控制活性的電池,經由觀眾的參與來建構更大群體影像,並發出奇妙的聲響引人入勝。曾鈺涓/李家祥的“Flow”則探討在訊息充斥的數位環境中,人類面對壯碩無盡的訊息洪流,無意識間接收訊息,並有意識的對訊息的產生之焦慮感狀態,觀看者透過訊息的碎片,想像整體的存在,並在絢爛圖像與聲音交互刺激中擁有自由的快感。葉謹睿的“myBirthday=myPhilipGlass”則利用數位科技所蘊含的運算及資訊處理功能,來完成具有創造力及藝術性的轉化或再造,讓觀者除了可以在互動下聆聽這首用生日密碼譜成的極限樂曲之外,也可以選擇把曲譜印出來帶回家,為自己與當代藝術的交集留下一紙見證。Jason Nelson的《危險物件之間》“Between Treacherous Objects”即透過互動幾近3D純空間來建立這些連結組織,那些數位距離的探討產生宣傳與機密、成行與多型態的空間詩論,是一龐大的網路互動創作。
..
..
四、其它形式
..藝術家利用新的媒介模擬真實世界,成為創造想像世界和挑戰多重感官的創作工具,呈現出新的感官方式與讓觀眾有無限的想像空間。Sarah Jane Pell的作品《涉水而行》“Walking with water”,以自身的行為表達在水中精神之旅,與水中身體本體感覺的反應,因她認為獻身此策略促使她在心理測量方面規劃出人類行為表現的新領域。Lucien Leon則以《給出現於海邊的人》“For those who’ve come across the seas”應用iPod在小銀幕上觀看諸如行動電話與隨身聽來表達它的主張,來回應2006年聯邦政府開始推行的「澳大利亞價值」對話,反應當時政府官員尋求說明與宣導澳大利亞國家認同與公民的「主流民意」的看法。陳志誠以《玻璃屋系列》來反思我們思慮作品元素或作品導入「進駐」館區展場之關係,進一步看待其與自然景緻、建築體之關係鏈,所要探討的是在感官世界被機具器械與數位世界駕馭強顯的今日,如何得能以一種在地之台灣文化主體性參照來提議一種進駐與收容?Eleanor Gates- Stuart的《病毒》“Virus”則呈現依據生物與非生物技術,融合數位錄影圖像的著迷狀態,創造一種對模糊糾結的死亡反映。
..
..Christopher Fulham的《通勤者》“Commuters”是探討生活中一般相關的要素,在忙碌的生活中,學習漠視平常司空見慣與日常例行的事,而遺忘了生活中每一刻所發生的特殊事物。Marian Drew的《女人噴泉》“Woman Fountain”則在現場裝置立體的陶塑型體,將噴水泉的意象倒轉引導至女人胴體影像上,主要表現雕像陷在因不斷水流而須努力呼吸的循環內,是個令人不安與不斷湧出的豐富的象徵。林昆穎的《波II》乃表達一個週而復始運作的球與一個繞著圓心旋轉的圖像,而使它們之間反覆進行遊戲般的音像實驗。高軒然的《媒體幻境II》則以3D動畫建構球形空間影像,並藉由電視機播放媒體所傳播的「政治」、「色情」、「暴力」噪音與亂象,營造一個人類無法逃避的困境。陳珠櫻,以《灰》的影片三部曲「啟靈篇、越野篇、再生篇」,描述宇宙中生靈蛻化的過程,藉以表達萬物俱存不過是「能」的轉換與體現,而生命的歷程正訴說著它的變化。陶亞倫的《光牆》更在一個兩邊皆為鏡子的全黑空間裡,以強光照亮空氣中的懸浮微粒,並藉由無線延伸的鏡射形成一道光牆,這道緩慢上下移動的光牆直接穿越過身體,日常熟悉的知覺經驗,於此頓時無效。
..
..Mariya Kalachova的動畫影片《魯薩卡V 泰努特》“Rulsaka V Temnote”則以「美人魚」童話故事再現西方商業與熱門的文化。駱麗真/張耘之的《那光譜如同小小點》主要表現如曼陀羅般中心放射的光芒,如巴洛克般繁複堆疊出的視覺迷幻,在開場的童音漸漸沒入電音之後,一起為這快轉的萬花筒擊掌演出。王福瑞作品《超越0~20赫茲 - 聽覺「失感」的重新感知》,主要以0~20赫茲(Hz)(人耳聽不見的正弦波音頻)為音源,從「數位控制」0~20赫茲聲音的音頻與響度,所產生的喇叭「類比錯誤」變化,來重新建構新的聲音,帶領人們聽覺「失感」的重新感知。陳長志的《走音》裝置,藉由觀眾走入裝置作品的行為,展現類似「轉台」的調頻動作,搜索並轉譯(轉碼)圍繞在我們週遭的無線電波。各個頻道間的音場與聲響現成物,在線性時間上排序成一首首即興偶然詩。
..
..
結語
..作品成功的展現於台藝大與北藝大的展場,吸引無數觀眾及大眾媒體的矚目,報導的媒體相當熱烈,如公共電視台、今藝術雜誌、藝術家雜誌、D-Fun雜誌、聯合報、自由時報、英文週報、大紀元時報、天空新聞、破報、人間福報以及「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等。本次展覽能順利圓滿完成,主要是總策劃人台藝大黃光男校長前瞻性的發起與帶領,張浣芸副校長智慧的協調並召集本校設計學院、美術學院、藝博館、總務處、研發處、國際交流組、多媒系、美術系、視傳系、造形所、師培中心等單位主管仔細縝密商議。在策展方面,除了澳洲國家大學新媒體藝術中心Eleanor Gates-Stuart 主任、台藝大多媒系林珮淳教授與北藝大石瑞仁館長首先規劃與策展外,更集結了跨系、跨校之策展團隊,如國際交流中心羊文漪教授、台藝大多媒系石昌杰主任、美術系陳志誠主任、南藝大音像動畫所陳賢錫所長、造形所林豪鏘所長、北藝大袁廣鳴教授、關渡美術館策展群等合力策劃,之後由佈展團隊執行,如張維忠教授、方柏欽教授、陳長志與高軒然研究生、多媒系全體大三學生,以及關渡美術館佈展團隊群合力完成。另外,展出相關的媒體宣傳及貴賓招待則由姜苑文助教、楊宜晨與林培浩助理協助,並由音樂系蔡永文主任、陸淯姿教授帶領的音樂系打擊樂團作開幕演出、本校藝術博物館李斐瑩老師的主持,而龐大的行政與聯繫工作乃由多媒系林月萍、李羿伶助理與徐士雅研究生全心投入與執行 。另網頁、海報與畫冊的設計則由吳建瑩、李玠樺、張浩峰、張凱勳、江文琪、陳韻如同學等人配合完成;錄影及光碟則由劉驊老師帶領高鈺濡及黃楷迪負責設計與剪輯,而英文翻譯由楊琇淇同學完成。當然,最重要的是教育部國際文教處及行政院文建會的指導,典藏藝術家雜誌、D-Fun雜誌、天方科技公司、台灣愛普生EPSON指定的投影設備贊助、以及澳洲國家大學(ANU) Adam Shoemaker院長、葛里菲斯大學(GU)副校長Marion McMenimam、澳大利亞商工辦事處代表Steve Waters 、澳大利亞商工辦事處教育、科學暨訓練處長Dean Woodgate、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文化組邱玉蟾組長的支持與協助,才成功的完成此盛大的國際交流展。期待下次也能把台灣的藝術作品推展到澳大利亞當地,以落實兩國實質的新媒體藝術交流,並促成兩國藝術教育更長遠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