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玩˙劇Play》互動裝置藝術創作




《玩˙劇Play》互動裝置藝術創作




陳俊宇、林珮淳

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

地址:台北縣板橋市大觀路一段59號

Email: peychwen@mail.ntua.edu.tw



壹、 創作理念
  「兵馬俑」自從被挖掘出土後,常被展示在國際各大美術館以宣揚中國偉大的文化與藝術。本作品企圖以幽默的方式來討論「兵馬俑」被物化與被商業操縱之現象,因此將其放置於西方舞台劇場,除了表現東西文化之衝突性外,也反諷了「兵馬俑」如演員般到處作秀之荒繆性。
  本作品利用電腦3D動畫建構三個各具特色的虛擬「兵馬俑」人物造型,以傳統「提線板」(圖一)的創意轉換為數位互動介面(圖二),並利用Virtools程式、Arduino電子電路板、WiiRemote操控「兵馬俑」,如每條線控制不同的肢體與動作而產生有趣的表演(圖三)。參與者有如主導整齣戲的導演或傀儡戲的師傅般,隨意表現其演出之內容。此作品除了表現當代數位藝術遊戲美學外,也反思了科技賦予虛擬人物人工生命的意涵,猶如「養分」般的驅動著它們,但也隨著參與者的離開而回歸到無生命狀態(圖四)。

貳、創作特色
一、以遊戲的概念所創造的互動裝置藝術。利用投影創造「兵馬俑」與舞台的虛擬劇場,舞台前則放置控制台桌面以供參與者互動(圖五)。參與者須進入作品的空間內,透過實體的「提線板」互動介面,以全身體驗、操縱「兵馬俑」虛擬影像,藉此改變「兵馬俑」的姿勢與動作,開放性地讓參與者成為操縱「兵馬俑」的主導者。本作品可三人同時參與,創造三個「兵馬俑」影像彼此間的互動性,互動越多舞台上的表演內容也更豐富
二、將傳統「提線板」轉換為操縱介面,並結合數位互動的媒介與技術,不僅發揚中國傳統工藝之內涵,更呈現科技與傳統藝術結合的可能性與突破性。
三、具有遊戲關卡的互動模式機制(圖六),當參與者以單一提線操縱「兵馬俑」之四肢,手臂與雙腳可產生上下移動等動作。若以雙線操縱時,「兵馬俑」則會做出特殊組合動作如作揖、揮拳等(圖七)。三個「兵馬俑」更會因著參與者的互動而產生碰撞,如手的互打或是腳的互踢甚至是互相撞擊等。當動作指數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兵馬俑」便跳起胡旋舞,最後當舞蹈結束由舞台上升退場。整齣戲以鑼鼓的聲音配音帶動一齣具有文化性與戲劇性的舞台劇。




参、技術說明
一、利用3DMax建構「兵馬俑」模型,尤其在各肢體的關節必須清楚拆解與設計,以方便程式控制。另外動作部分也需細微調整,以達到生動與趣味,如走路、作揖、跌倒、起立、揮拳等。
二、以Virtools作為開發引擎,在模型與動作完成後,匯入Virtools進行整合與程式控制。在開發過程中,分成以下幾個重點:
1. 為了達到更人性化的動作,肢體的控制採用類比運算,如當參與者提線時,會依參與者拉扯的程度來控制「兵馬俑」肢體動作的幅度大小。
2. 以Vritools的IK control來進行各個關節部位的控制,並將各個動作分層管理。程式會依層級的高低來做動作的選擇,如低層次的「行走」觸發了高層次的「作揖」,程式便會將「作揖」取代「行走」動作,以此類推到各個肢體與動作上。
3. 「兵馬俑」的金屬材質、亮度與凹凸表現,與舞台燈光追蹤「兵馬俑」效果,皆由Virtools運算即時呈現。
三、電子線路設計
  利用Arduino電子版為電子訊號傳輸,使用Processing開發環境與可變電阻(圖八)以及水銀開關(圖九)整合,以達到類比與數位訊號的傳輸(圖十),進而控制「兵馬俑」的四肢、頭與背部的動作,如前六條棉線控制「兵馬俑」的四肢動作乃以類比訊號串接,而頭部及背部兩條棉線則以數位訊號串接(圖十一)。
四、互動介面設計(圖十二)
1. 類比訊號由輪軸、彈簧與棉線所組合的機座來控制(圖十三),將參與者牽動棉線所產生的電子訊號傳輸入Arduino,再透過Processing程式擷取訊號進入電腦而轉換成數值。因此,「兵馬俑」四肢動作的幅度依據這些數值而改變,給予參與者更真實的操縱感。當參予者放開棉線時,會因為彈簧的伸縮力將輪軸歸零,「兵馬俑」的動作也立刻回到初始狀態。
2. 數位訊號由水銀開關、彈簧與棉線來控制「兵馬俑」的頭與背部,當水銀開關被棉線提起時,立即產生「開」的訊號,放開時木板另一端的彈簧會將它歸位,水銀開關也立即產生「關」的訊號。
3. 三個「提線板」內各裝有一支WiiRemote手把(圖十四),當提線板傾斜或旋轉時,會透過桌面上的藍芽裝置(圖十五)傳輸訊號到電腦主機,以控制「兵馬俑」的前進、後退、轉彎甚至跳躍。
4. 由於本作品的主程式與電子裝置程式分別以兩台電腦主機控制,目的是為了減少電子訊號短路的發生以增加電腦執行的效率。
五、 舞蹈動作以Motion Capture捕捉,舞姿採用「胡旋舞」為參考作為「兵馬俑」動作的數據。




肆、誌謝
  本作品由臺灣藝術大學數位藝術實驗室主持人林珮淳教授帶領成員共同創作,如陳俊宇的作品發想與介面設計;李智閔的程式設計與互動創意;蔡志威的3D模型與展場設計;李佩玲的音效配樂;吳彥儒的3D動作設計;陳威光的3D舞蹈動作擷取以及黃師傅協助互動介面的建構。感謝宋恆提供Arduino電路板;陳雍華設計提線板樣式模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曾照薰老師編舞及帶領呂美惠學生現場即時動作擷取。
  感謝上海電子藝術節主辦單位,協助本作品順利於上海參展獲得好評;也感謝台北數位藝術節主辦單位,協助展場佈置與相關事宜。最後感謝404義大利國際電子藝術節主辦單位Lic. Gina Valenti and Dr. Mariano Guzmán邀請本作品參展。




伍、參考文獻
1.石光生(2000),《南台灣傀儡戲劇場藝術研究》,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2.孫立銓(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裝置與空間藝術》,藝術家出版社。
3.林珮淳、范銀霞(2004),《從數位藝術探討互動觀念、媒介與美學》,藝術學報,
第七十四期,國立台灣大學多媒體動畫學系。
4.袁仲一(2005),《秦兵馬俑》,瑞昇文化。
5.葉瑾睿(2005),《數位藝術概論》,藝術家出版社。
6.張恬君,《數位時代遊戲美學之教育意義》。
7.兵馬俑資訊:
http://www.chiculture.net/1204/1204a02/index.php
8.Arduino電子電路設計教學:
http://arduino.tw/
9.Arduino教學與軟體下載:
http://www.arduino.cc/en/Main/Software
10.Arduino各式韌體下載: http://www.arduino.cc/playground/Main/InterfacingWithSoftware
11.Processing教學與軟體下載:
http://www.processing.org/

陸、附件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pOTdm2eN7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