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7日 星期一

《180度雜訊Ⅱ》錄像裝置藝術之探討與創作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老師 林珮淳 博士
《180度雜訊Ⅱ》
錄像裝置藝術之探討與創作
《180 Degrees Noise Ⅱ》
The Creation and Research of Video Installation Art
研究生:江莉萍
撰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摘 要
《180 度雜訊Ⅱ》為兩個投影的大型裝置,投影面乃為交錯懸吊的半透光布幕,以一開與一閉兩個「眼睛」的影像,表達我對自我內在的探索以及對外在環境的思索,因此影像中的「湖水」與車窗外流動的「景象」在交錯的布幕內相互呼應與對話,在平靜與飄動的兩種對比影像下,敘述著我潛意識對內在與外在空間的衝突,尤其當整件投影配上湖水的漂動聲與火車聲時,更能顯現我內心對尋求潛在自我的渴望。
由於本創作為錄像裝置藝術,因此,將以文獻回顧來探討錄像藝術之整體脈絡與歷史意義,以及分析國內外錄像藝術作品,包含傾向視覺的錄像藝術、具社會性的錄像藝術、行為與觀念的錄像藝術、環境中的錄像裝置等,進而探討數位時代下,因為數位科技之輔助,使得錄像藝術的發展更為豐富與多元。之後將針對本創作「窺探潛意識」之中心思想,以心理學為主軸來探討錄像藝術的自我意識,最後提出本創作《180 度雜訊Ⅱ》的創作理念與方法,並說明影像內容的意涵與裝置形式,而完整呈現創作之成果,以表達作者發自內心的潛意識與自我省思。
關鍵詞:錄像藝術、錄像裝置藝術、自我意識、潛意識、180 度雜訊Ⅱ

錄像藝術發展及其時代特性之研究

錄像藝術發展及其時代特性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Video Art and its quality in Digital Era
林珮淳 江莉萍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教授
摘要
本研究以文獻回顧來探討錄像藝術之整體脈絡與歷史意義,以及分析國內外錄像藝術作品,進而探討數位時代下,因為數位科技之輔助,使得錄像藝術的發展更為豐富與多元,因此本文也將探討其時代特性,如:「數位複合媒材」與「互動裝置」。

關鍵詞:錄像藝術、數位時代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probes into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video art by history research method to analyze video artworks. With the usage of digital technology, moreover, the author finds out how abundant and various video artworks can be. The following is the discussion of the two elements of video art, which are “Digital Media” and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to present an era of video art.

Keywords: Video Art, Digital Era

2007年8月22日 星期三

網路藝術特性與類別之探討

網路藝術特性與類別之探討
The Study of Features and classification of Net-Art
林珮淳‧劉明昇
摘要
網路的興起改變原本人類的生活方式,以網路為媒材的不同藝術創作也因而衍生。網路是由全世界無國籍之分所建構出的虛擬空間,此一虛擬空間又涵蓋了數以萬計的社群團體,而網路藝術的互動可呈現微妙的心理狀態,參與者的角色在萬能的宰智者與微乎其微的螺絲釘般間游移,而逐漸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現象,也突顯了其他藝術所沒有的特性。本文匯整國內外網路藝術相關論述與作品,企圖整理歸納出網路藝術的特性與分類,以協助研究者與創作者對網路藝術有進一步之認識,也藉以釐清網路藝術所涵蓋的範圍與屬性,而呈現出網路藝術之獨特美學。
關鍵字:互動式、回饋方式、即時性,超連結、非線性、人工智慧

從數位藝術探討互動觀念、媒介與美學

從數位藝術探討互動觀念、媒介與美學
A Study of Interactive Concept、Medium and Aesthetics of Digital Arts
林珮淳、范銀霞
摘要
藝術是社會的鏡子,反映出當今社會的時代脈絡。在數位時代的今日,藝術創作也與科技緊密的相扣著,許多藝術家不僅使用紙跟筆,也開始以電腦等數位工具進行創作,藉由藝術創作來反應他們對數位世代的觀點。科技與藝術的結合逐漸激盪出當代藝術的新寵─數位藝術(科技藝術、新媒體藝術、互動藝術…),數位藝術不僅運用科技媒材來創作,也充分展現了科技的某些特性,而其中的「互動性」即為一項重要的特質。本文在第壹章先從藝術的互動觀念與媒介,來探討藝術作品的詮釋權逐漸從作者自身的擁有而開放至觀眾所擁有,以及因著「媒介」作者與觀眾發展出有形的實質互動,這種互動則從互動裝置藝術、電腦互動式多媒體與網路互動藝術展現出。第貳章則從藝術作品中,試圖探討其互動語言以及作品與觀眾因著互動所創造出的新關係與新美學。
關鍵字:互動藝術、媒介、互動美學

總體藝術美學之探討

總體藝術美學之探討
The Study of Aesthetics of Total Artwork
林珮淳 蔡濠吉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系專任教授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系碩士班研究生
中文摘要
德國音樂家李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提出「總體藝術品(Gesamtkunstwerk: Total Artwork)的概念,他認為唯有將音樂、歌曲、舞蹈、詩、視覺藝術,與寫作、編劇、及表演相結合,才能夠產生一種全面涵蓋人類感官系統的藝術經驗,也唯有打破藝術領域間的界線,才有機會創作出最完整的藝術作品。在今日的數位時代,電腦技術突飛猛進,如果廣義的去看待「總體藝術品」的概念,其實與互動藝術及多媒體、跨領域的創作趨勢不謀而合。本文將先敘述數位時代的美學轉變,之後針對作者權的轉移、多媒體與跨領域趨勢以及互動性等觀念及作品進行探討,以立總體藝術之美學觀。
關鍵詞:總體藝術品、作者權、跨領域、互動性、多媒體
Abstract
Richard Wagner , a Germany musician, issued the concept of Total Artwork (Gesamtkunstwerk). He thought only combining music, dance, poetry, visual art, writing, and performance can bring the experience of Art with all human sense and only breaking the gap of the art field can have change to create the most complete art work. In the digital era today, the technology of computer makes a mighty advance. If generally treating the concept of Total Artwork, it is similar tothe trend of interactive art, multimedia and inter-disciplinary. This study will discuss the change of the aesthetics in the digital era. It will also probe into the transition of author’s right, the trend of multimedia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ractivity and the work related to them so that the result of research can more profound and valuable.
Keywords: Total Artwork, Author’s Right, Multimedia, Inter-disciplinary, Interactivity.
《2006 後設計發展國際研討會》,p19~26,2006